第17章 阳光下的罪恶(四)(1 / 2)

你好,凶手 少地瓜 2268 字 10个月前

昨天晚上大家吃的都挺尽兴,度蓝桦大受鼓舞,决定去市集上找点合适的蔬菜,回来做点小腌菜什么的。

快立冬了,虽然不知道大禄朝的气候状况,不过白菜应该下来了吧?萝卜如果储藏得当的话,应该也没有糠心,嗯……在反季节大棚蔬菜没有推广之前,恐怕冬季的北方翻来覆去也就这么两样新鲜菜了。

啊,莲藕!排骨炖藕、炸藕合什么的就不用说了,用莲藕做的醋鱼腌菜、卤味之流,它不香吗?

还有干菜和菌子,再做点鸡肉丸、鱼肉丸、内脏,一起炒干锅鲜香麻辣多么美妙!

想着想着,幸福的泪水就忍不住从度蓝桦的嘴角流了下来。

她现在大小也算个名人了,走出去很容易引发围观,还有的店主死活不收钱,所以出门前就稍稍做了一下伪装,然后半路被传说中的猪下水三代老店勾去魂魄。

阿德:“……”

这已经不是勾魂的问题了,集市难道不是在另一个方向吗?

作为资深内脏爱好者,度蓝桦来这边之后只找到一个勉强算有共同语言的雁白明,但两人的关注点显然不同:

她关心内脏的食用价值,雁白明关心的则是内脏的实用价值……

一字之差,结局就很有可能是喜剧和恐怖片的天壤之别。

店主是个膀大腰圆的巨汉,头上闪闪发亮,端的是英年早秃,倒是省了饭菜中吃出头发的担忧。

内脏都清洗得很干净,囫囵丢进去,用加了筒子骨的老汤彻夜熬透,炖得稀烂,要多少割多少,隔着半条街就闻见香味了。

度蓝桦每种都要了一点,外加一个死面小烧饼撕开泡汤,加上醋、蒜汁儿和油辣子,趁热吃得满头大汗。

面对这些狰狞的内脏,有着“下水污秽” 传统观念的阿德一开始是拒绝的,但被主子按头吃了两口之后,就很爽快地对店主道:“再来一碗!”

度蓝桦丢去鄙夷的眼神。

虽然还没到立冬,但天气已经很冷了,早起地上结了一层白霜,这会儿还没化干净,又湿又滑,路过的百姓都走得小心翼翼。

为了抵御严寒,人体需要的热量会更多,棉袄、食物……冬天穷苦人家的日子更不好过,更何况善堂?

昨晚肖明成说到立冬那天会设粥棚施粥,度蓝桦咯吱咯吱嚼着猪肚,琢磨着要不要再找夏夫人她们给善堂捐点钱,给老人孩子们弄点新棉衣棉被什么的。

“老板,再给我加份心尖儿肉!”她飞快地下了决心,忽然听到背后的店面内传出一声低低的咒骂,“那些不中用的老废物!”

她马上觉得这个声音很耳熟,应该近期内在哪个地方听过。

职业本能促使度蓝桦迅速起身,神态自然地去铺子旁边的小摊位上挑选灯笼,实则用余光去瞟店内柜台前交谈的人。

那是个杂货铺子,天南海北的东西什么都卖些,有两个男人正对着一堆鞋底、络子、荆条筐之类的玩意儿挑挑拣拣。那个掌柜模样的手里拿着几根络子,举起来给来人细看,“你看嘛,这里都刮出毛了,哪里卖得出去呢!不如把这个当添头给我。”

“呸,你想得倒美,便宜些卖给你,不然老子就拿出去丢了!”客人又愤愤的啐了一口,“天冷了,那些老货手上裂了口子,动作慢就罢了,竟然还弄坏了东西?看我回去不打死他们!”

度蓝桦愕然发现,说着这些恶毒言语的,竟然就是之前忠厚老实的大管事周奎!

“罢了罢了,你且积些德吧,”掌柜的将那一堆东西都收拢到一个用布条裹起来的大筐里,一边噼里啪啦打着算盘,一边漫不经心道,“好歹人家也给你挣了这么些年银子,黄土埋脖子的人了,何苦来哉?哝,一共算三两六钱,还是像以往那样,分三份?”

善堂里的人累死累活做一通,经过层层盘剥,拿到手的也不过三分之一。

周奎哼了声,唾沫横飞道:“老子怕什么?老子辛辛苦苦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伺候那些老不死的小不死的,收几个钱算什么?有本事他们倒是去查账,哪里查得出来?衙门里自然有人顶着,哼哼……”

难怪肖明成查过善堂账本都没发现猫腻,感情周奎他们根本就没有贪污朝廷拨款,而是将里面的人当成奴隶压榨!

度蓝桦心头微动:衙门里?会是谁?

能将上上下下瞒得滴水不漏,底层小吏是不成的,那么就是等等,或许……不是一个人呢?

肖明成刚来没几个月,根基尚浅,哪怕有心肃清吏治,可如果衙门里的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恐怕还真难查出。如此看来,这事儿一时半刻还不能张扬。

掌柜的也不过随口一劝,左右没有跟送上门的银子过不去的,见他不听便另起话题,又神神秘秘道:“我这里来了些好烟丝,南洋来的上等好货!估摸着你这两天就到了,特意给你留的,要不要拿些?”

周奎一听,眼珠都亮了,本能地吞了几口唾沫,“快拿来给我尝尝。”

“哎,”掌柜的却不遂他心愿,只是摇头晃脑道,“以前你要的是三钱一两,照咱们这么多年的交情,我便是白送你一回又如何?只是这些好货着实不凡,足足要七钱银子,我不过是小本生意,你也体谅一回。”

周奎骂了一句,“也罢了。老子又不是没有银子。”

掌柜的见说喜笑颜开,忙亲自去捧了装满烟丝的瓷坛过来,一边拨弄小称一边道:“你抽烟凶得很,我看少说也要三两吧!”

“三两够干什么?”周奎不屑道,“就给我称半斤!”

掌柜的手上不停,已经麻溜抓出来半斤,果然一丝不差,“一两七钱,半斤五两,这可是足足三两五钱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