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贵瞬间无语了,看来不是上年龄都可以来住啊!
穆天章道:“海贵,别担心,你不到五十,多挣点钱,玉珍说了,平时每月赞助一定数额的养老基金,等老了想来住都行。”
王海贵点头
道:“还是玉珍有办法,我就说嘛!要是全免费,那还得了,赔还不赔死?”
几个人正探讨着,邓文芳进门了,向所有人看了一眼道:“玉珍嫂子说了,咱这是自助养老,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都可以来住,只是子女需根据自家屋情况适当赞助点生活费,房子场地不收钱,米面油,电费这些的总得出一点,我们只是牵个头,把老人们组织在一起共同生活娱乐,相互帮助,共度晚年。如果谁有更好的建议,一并提出来,只要有利于养老院长期发展,我们都会接受。”
大家又开始了讨论,不大的接待室里人越聚越多,王巧玲挤进人群,问道:“文芳,我婆婆一个人够可怜的,我没时间照管她,你看她这条件行吗?哦,你放心,她每月的生活费我给你们交。”
邓文芳瞥了她一眼,没说一句话,顾自整理桌子上东西。
王海贵道:“巧玲,你把你婆婆送敬老院去就是了嘛!敬老院是乡上办的,县上给补贴生活费呢,你不用花钱,多好啊!”
王巧玲感叹一声,回道:“海贵,乡办敬老院是不花钱,可你没去看下吃的啥住的啥,条件差不说,还把那些老人圈那院子里,跟看犯人一样,哪能跟玉珍这条件比?”
“是没法比…”穆天章放下茶杯又道:“外头打工的做生意的,考学出去在外面上班的,都会愿意出钱让老人去个好点的地方,起
码放心啊!父母安顿好了,他们可以撒开手脚干事业。玉珍弄这个事好,这可给咱上元乡年轻人解决了后顾之忧啊!”
都在七嘴八舌探讨玉珍养老院的好处,只有邓文芳一个人不说话不表态,急坏了王巧玲。
“文芳,行不行啊!你放心,多少钱都行。”王巧玲眼巴巴看着低头不语的邓文芳,等待邓文芳表态。
忽然,门口传来金玉珍的声音:“行,咋能不行?”
所有人闻声看过去,见金玉珍和柳发清一起进了门。
金玉珍接着道:“只要是咱前丰村的人,子女在外忙事业没时间照顾老人的都可以送来,在外奋斗要赞助养老基金的,我们热烈欢迎。回去都转告在外头的年轻人,好好干事情,我们收到的基金会定期公布,收支都会公示,日常生活有结余了,我们可以用于改善养老院条件。”
金玉珍话音刚落就迎来一大片掌声,有的窃窃私语夸赞金玉珍的主意好。
王海贵睁大眼看着金玉珍,轻轻鼓掌间脑子里却在想了,程东泉咋这么好福气?找了玉珍这么好个女人。
趁其他人不注意,王海贵悄悄挤出了人群。
端午节前第十天,养老院正式开业。
为了让养老院和乡办敬老院好区分,柳发清专门到市里请人取了个有前瞻眼光的名字:颐养中心。
这天一早,乡上和周围村的领导都来捧场,金玉珍领他们参观完内部设施,然后到广场上集
合宣布“颐养中心”正式成立。
当时入住的老人只有十来个,可围观看热闹的村民不少,广场上到处都是人,比过年还热闹。
入住率不高,金玉珍和柳发清也不在乎。
等仪式进行完,送走两级领导,金玉珍和柳发清进入接待室,却见邓文芳在发呆。
柳发清好奇道:“咋了?文芳。”
邓文芳偏过头看向他们,一脸担心:“入住人这么少?是不是白淘神了?”
柳发清笑了:“这咋叫白淘神呢?只能说村民的观念没变过来,你放心,等过年的时候,那些在外混的年轻人回来就不一样了,他们接触的新思想多,会认可集中养老的优势。”
“但愿吧!”邓文芳似乎没受柳发清一番劝说的影响,依旧意志消沉。
金玉珍好像想到什么,接话道:“发清,现在入住人少,咱把这一块交给老支书去弄吧!咱们都有自己的生意忙,万一这一块需要钱了还要贴补,咱不去挣钱咋行?”
“嗯,要的,顺便给眼镜说下,让他每月帮忙来给记个账。”
两人一拍即合,喊上文芳就去找老支书,老支书正在大厅里看电视。柳发清他们说明情况,老支书竟然非常乐意干这事。
“好,玉珍,发清,你们这么相信我,我一定弄好这摊子事,集中养老跟大集体劳动那些年差不多,没事,你们放心忙你们的事业。”
有老支书坐镇,他们当然放心。
1997年香港回
归后,超市开始在各大城市兴起,金玉珍米厂在柳发清的建议下,设计加工成十斤二十斤的精包装往外批发。
外地那些大型销售商,通过各种途径将这种小包装大米打入超市,金玉珍米厂的加工量增加不少。
程东泉和邓文芳的装修公司在柳发清的策划下,进驻市里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开始外聘大学生,同时拥有了一支固定的装修队伍。
2002年,程东泉因身体原因,转让了装修公司,退出了装修行业。同年,因东北,四川,湖北等水稻主产区大米进驻全国各大超市,对金玉珍家大米冲击较大。
金玉珍在市场竞争浪潮下,因身体吃不消,再加之本身文化层次低,便退出大米加工。
那一套加工设备留给了弟弟金来成,让他们来继续金玉珍未竟的事业。
邓文芳回到上元乡,成了颐养中心负责人。
<hr class="authorwords" author="半浮生" identityid="null" />
这是一篇以我母亲为原型的偏纪实向小说,文中金玉珍是母亲化名,程东泉是父亲化名,文中的程金荣(化名)就是我本人。
我父亲于2012年离世,母亲于2020年去世。为纪念他们一生在油坊承包,大米加工,以及后来为村民做出的贡献,我将他们的人生奋斗史撰写成文,几近真实地展示那个年代的不容易。
他们二十年孜孜不倦努力,每一步尽管艰辛,却伴随着江南水乡小山村美好的变化。
感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