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蕤陪着祢衡,两人一同站在城楼上,吹着风,看着景。
祢衡的名声很差,人人都说他是狂士,虽有才华,但嘴臭,不讨人喜,但这么多天接触下来,桥蕤觉得外界传言当不得真,这位狂士给他的感觉是谦谦君子、如沐春风。
一晃,自己在山海关已经呆了四年,有时桥蕤也会想着自己在中原建功立业的场景,而不是在这苦寒之地吹风。
祢衡看出桥蕤的不对劲,开口劝慰道:“桥将军莫要灰心,主公的心很大,大汉只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早晚有一天他会兵出山海关,到时候将军必然为一路大将。况且在我看来,将军现在依然责任重大,将军身上可担着五万百姓的安危。”
“正平先生…你……”
“我?”祢衡笑道:“我不似传言那般狂傲?只是因为我变了。”
是的,祢衡变了。
被刘寒强制体验了一次底层农民的生活三个月,祢衡深刻体会到什么叫“生活”。
好不容易结束了这样的生活,想再找刘寒理论,却被刘寒送来的一首《观刈麦》震惊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是的,这首诗成功引起祢衡的共鸣,因为太贴切他这几个月的生活。
“原来我跟他的差距这么大!”
祢衡虽狂傲,但他也有一个一般士人没有的优点,他很纯粹,认死理,他不会因贫富、贵贱区别对待,刘寒以一种特殊方式告诉祢衡他与其他诸侯的不同,他瞧不上士大夫,剥削士大夫,却将皇族能得到的利益分出去给了天下万民。
程昱告诉过祢衡,“主公的愿望其实很简单,主公希望大汉普通百姓每户每天都能吃上肉。”
当初祢衡听到这句话时很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