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都老仿佛几天之间便老了几十岁,连头上的白发都更白了,可以想像这几天,农都老是经历了怎样的天人交战。
他深深向太子与姜予宁跪拜下去,表示愿意将寨子里的孩童都送到学堂去:“郡主说得没错,我不能从一开始就剥夺了他们向‘幸运’与平庸说不的权利。”
农都老松了口,寨子里的孩童都欢呼了起来,当天下午,过来学习的孩童就把那方小院给站满了。
过了三四日,寨子里的孩子基本都来了学堂,有些成年人也时不时在外张望,眼里全是渴求。
姜予宁觉得时机到了,于是她找到农都老,说自己即将与太子回越州,让他找一个开阔又僻静的地方,用来建学堂。
农都老很惊讶:“要,要在寨子里建学堂?”
他以为姜予宁他们走后,寨子里的孩童想要上学,就必须到城里才行,千安寨离越州那么远,还要翻山越岭,没几个人愿意这么折腾,等到他们折腾不起了,就会知道甘于平庸是多少幸福的事。
姜予宁点头:“自然是要把学堂建到寨子里的,不光是千安寨,其他寨子也会建学堂。只不过如果想走科举,每年的童生试,就还得到越州城去考。”
农都老没有作声,但当天晚上,他开了个寨民大会,随后在寨子东南面划了一个圈,在那里建学堂。
东南面是一处小树林,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确实适合办学。
寨子里人多,干活又干脆,第二天便把地给整平了,没两天,框架就搭起来了,到了第七天,一所拥有三间讲堂的小小书院便建成了。
讲堂明亮通风,每间讲堂一次最少能容纳七十人,这个规格,足以满足千安寨的教学需要了。
太子将此书院命名为欢澜书院。
匾额挂起来那天,农都老命人放了几串鞭炮,烟尘当中,几名夫子穿着统一的服饰走进书院,当场招生,开学。
姜予宁松了口气,决定今天就回越州。
太子颇有些不舍。
千安寨开始建学堂的时候,那几名夫子便从越州赶来了,骤然失去夫子身份的太子十分不习惯,觉得自己太闲了,于是便跟着寨民们下田劳作,当了一回真正的农人。
也就短短几天,他就喜欢上了这种干活的时候拼命干活,吃饭的时候大口吃饭的生活。
姜予宁轻声道:“殿下,只有您早些回越州,早些回上京,全天下的百姓,才能过上大口吃饭大口吃肉的生活。”
太子再不舍,也知道自己身上负有什么责任,他回头看了一眼书院,下了决心:“那便回城吧!”
书院今日开学,寨子们也全跑到书院那边去了,姜予宁原以为会走得悄无声息,然而等他们出了寨门,再回头时,却发现不远处站了一大群人,为首那人正是农都老!
农都老领着寨民跪下。
姜予宁用力挥手,太子则抱了个拳:“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各位,我们后会有期!”
从寨子到官道,还得翻上两座山,翻完山还且得再走个三四里路。
翻过第一座山,人们彻底看不到千安寨了。
太子回头看了一眼:“时间还早,予宁姐姐,我们再待一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