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是造了什么孽啊!
叹了口气,江渊苦笑一声道:“往日里,有老尚书在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些部务手到擒来,如今局势艰难,才知晓有老尚书坐镇的好处。”
这要是尚书大人在京城,这种棘手的事情,哪能轮到他一个侍郎出面操持。
这事儿要换了尚书大人,早就进宫直接问皇上去了。
哪用得着在这瞎猜?
如今他区区一个侍郎,是这个也得罪不起,哪个也得罪不起,担心这个忧虑那个的,每日都提心吊胆的。
这日子可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俞士悦安慰的拍了拍江渊的肩膀。
这段日子,六部当中,就只有刑部和工部没有尚书坐镇,偏刑部遇上这种大案,江侍郎也不容易。
想了想,俞士悦问道:“金老大人此番督军平叛,应是快回来了吧?”
江渊点了点头,脸色总算是好了些:“前些日子刚出事的时候,于尚书就进谏皇上,召回了宁阳侯和尚书老大人,算算日子,大约也就是这三两日,就该到京城了。”
屋子里的气氛总算是稍稍活跃了些,俞士悦笑道:“据说此次平叛还算顺利,不过西南烟瘴之地,倒是叫老大人受苦了。”
“确实如此,据说老大人前些日子身子就不大好,如今被紧急召回,一路舟车劳顿,到了京师怕是得歇上一段日子。”
叹了口气,江渊苦笑道:“这三司会审的活儿,看来我是怎么都躲不过去了。”
对于江侍郎这种遭遇,俞寺卿表示,原来看到别人比自己惨,就会感到自己没那么惨,果然是真的……
弹劾奏疏
早朝散后,依照惯例来说,当是经筵讲读。
不过因为现在特殊时期,朝廷上下都繁忙的很,朱祁钰便下令,暂停经筵讲读。
倒是让刚刚领了知经筵事的礼部尚书胡濙老大人感到一阵轻松。
不过朱祁钰也没闲着,眼瞧着已经快晌午了,他用了午膳,便回到文华殿继续处理奏疏。
有了前世的经验,朱祁钰其实看的很快,不多时,厚厚的一摞奏疏就薄了下来。
当然,这也是托了内阁的福。
票拟是个好东西。
如今内阁虽然还是只有陈循和高谷两个人,但是他俩都是政务老手,一般情况下,给出的票拟意见都准确合适。
如此一来,大多数有前例可循的朝务,基本都不需要朱祁钰太过操心。
正常情况下,他过一眼,觉得没什么大的问题,就准了。
如果觉得不妥当的,就另外放起来,等第二天早朝的时候讨论。
起码到现在为止,除了上回弹劾王振的那些奏疏,朱祁钰都还没有留中不发的。
然而此刻,朱祁钰手里拿着一份奏疏,却是沉吟不语,罕见的露出一丝犹豫的神色。
成敬刚好捧着一摞新的奏疏走过来,见此情况,便开口问道。
“皇爷,这份奏疏可是有何不妥?”
现在的成敬,已经不是区区郕王府的一个总管太监了。
因为这次登基大典办的比较仓促,事实上,很多的事情都没来得及做,比如说,后宫当中的名分和尊位,都还没有确定下来。
但是这些事大事,需要上朝廷商议的。
相对而言,锦衣卫,东厂,司礼监这三个要害部门,虽然同样重要,但是属于皇帝可以一言而决的事情,不需要和外朝商议便可定下来的。
所以朱祁钰登基之后,头一件事情,就是选了可靠的人执掌锦衣卫。
至于司礼监这边,既然吴氏说金英可用,朱祁钰就索性将他提拔成了掌印太监,同时让成敬担任秉笔太监。
如此一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将金英打发出去。
底层的官员们往往以为,司礼监对外朝最大的影响力,来自于批红大权。
但是实际上,只要在中枢六部待过一段时间,就会清楚,并非如此。
批红大权的确是一道利器。
但是至少在这个时候,它适用的范围太窄,基本上来说,只会出现在天子倦政的时候,才会由司礼监代为批红。
但是大明这几代天子,除了宣宗皇帝有些贪玩之外,都算是比较勤政的。
就连现在被俘在虏的太上皇,亲政之前有张太皇太后管着,亲政之后雄心勃勃的,其实也不怎么将政务交给司礼监代为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