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外地征调,也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情。
朱祁钰心里清楚,就在这两年,各地水患频发,需要用到工匠的地方很多,不能老是这样东挪西借的。
沉吟片刻,朱祁钰开口问道。
“前番朕巡视城防时,曾在京城当中见过不少民间盖房,干活的匠人,他们也是匠户?”
王永和没有多想,直接回答道。
“这倒不是,工部下辖的匠户,只是固定为朝廷办事的工匠,在民间,实际上有很多的工匠,陛下您是想?”
闻弦歌而知雅意,工部人手不足的时候,也曾经从民间征调工匠,所以王永和立刻就猜到了天子的想法。
朱祁钰轻轻点了点头,道。
“工部先行下发征调令,自可用匠户当中选调一部分,另外命户部拨银,剩余工匠,自边境各关隘百姓当中,就地征调,如今正是隆冬季节,不需农作,百姓当中的工匠,应当是可以受召干活的。”
“至于此次受召的民夫,同样拨付银两,给予酬劳,务必严令各地方官,不可擅自加役。”
天子的话音落下,一旁的王永和也松了口气。
这事儿说到底,其实无非就是银子的事儿,只要皇上肯拨银,从民间招募工匠这种事情,工部拿手。
至于去哪弄银子,那是户部的事儿,和他工部侍郎有什么关系。
不过他正要开口领命,却听见天子的声音再度响起。
“此次大战之后,匠户调用不足,实乃工部之过,回头你拟个条陈,在工部好好议一议,究竟该如何预防以后再有此事。”
“此外,既然此次可以拨银从民间征调,那么此事是否可以纳入常制,该如何纳入,回头议完了,给朕递个奏疏上来。”
匠户雇佣制度
张敏愣了愣,差点没反应过来。
他熟稔工部多年,自然是对于天子的意思明白的很。
无非就是匠户雇佣制度而已。
这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国朝初年的时候,其实就有人曾经提出过。
这种匠户雇佣制度,并不是指单纯的用银两来雇佣民间匠户,为朝廷工作。
它的本质和核心,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允许匠户缴纳银两免除徭役。
朝廷则用这些银两,从民间雇佣匠人,承担朝廷所需的营建事务。
这和工部现行的制度有很大的差别。
依照现在的典制,工部只有在接到大规模的营建事务的时候,才会从民间征调部分工匠,用作临时之用。
但是如果实行这种匠户雇佣制度,那么也就意味着。
匠户只需要缴纳银两,就可以免除徭役,而朝廷所有的营建事务,都要从民间征调匠人。
换而言之,这意味着朝廷失去了对匠户的控制权。
这种制度的好处,就是更加的灵活便捷。
就比如现在,朝廷大战之后,需要大批量的工匠负责修建城池,那么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征召。
平时不需要这么多工匠的时候,则可以遣散工匠,将银两节省下来。
与此同时,大明现行的匠户制度,虽然将匠户分布各地,但是依旧十分不便。
要知道,朝廷需要服徭役的地方,大多在县城或者府城的衙门当中。
普通的匠户,则是大多都住在乡下,每逢要服役的时候,就需要来回奔波。
遇到大规模的营建活动,譬如修筑宫殿,营建城池等,甚至还要背井离乡,辗转千里服役,甚是不便。
匠户雇佣制度,可以让匠户们不用在来回奔波于各处,可以安心在家中进行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