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瞧见一连三四个御史,甚至还有六科的官员出言反对,朱祁钰想了想,对着一旁的王直问道。
“大冢宰觉得,朕此番赏赐,是否过厚?”
一帮人看着吏部尚书这位百官之首,虽然说上一回,文臣对于勋戚的围攻当中,大冢宰没有坚持立场,让士林对其有所非议。
但是大冢宰毕竟是大冢宰,还是有不少人觉得,当时是战时,不应该和勋戚相互攻讦,认为王直是维持了朝局的稳定。
因此,在这件事情上,不少人还是希望,大冢宰能够站出来规劝天子,主持公道的。
然而这位百官之首,这一次注定要让他们再次失望了……
“陛下,丰城侯李贤,于国势殆危时,首倡陛下主持大局,于谦,胡濙亦力主之,于国有功,自当恩赏!”
朝臣们都以为,皇帝封赏李贤等人,是因为他们辅佐有功。
但是实际上,只有少数大员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首倡嗣立新君。
可这件事情,是不能挑明了说的。
因为从明面上说,天子的皇位,并非是群臣拥戴而来,而是受太上皇“主动”禅位而来。
所以王直也只能模模糊糊的说。
但是看着上首一干七卿大佬,个个都没有反应,默认的态度,再结合大冢宰的话。
朝中不少聪明的官员,也都联想到了一些内情。
于是不少人都暗自退回了远处。
反正,是一个不世袭的公爵,若是从龙之功,那么恩赏也自然是理所应当的。
有了王直的背书,陈循也不再犹豫,上前道。
“臣领旨。”
紧接着,李贤,于谦,胡濙三人,也纷纷上前谢恩。
但是直到退回了远处,李贤还是一阵恍恍惚惚。
这怎么突然之间,自己就变成国公了?
虽然说这是个没有世劵的一代国公,但那也是国公啊。
作为大明爵位的最高一等,可以和文臣当中的三公相媲美的勋爵。
大明如今现存的国公,统共就三位,太祖所封魏国公,太宗所封英国公,成国公。
虽然人家都有世劵,自己没有,但是总归,也是个国公啊!
勋戚这边,国公是最高爵位,而文臣那边,和国公对标的是三公。
但是自从三杨死了以后,朝廷还没有授予过任何一位朝臣三公的荣衔。
也就是说,如果不看实权,光看品级,那李贤真的可就是所谓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冷静下来之后,李贤忽然又想到。
朝廷如今加上他,一共四位国公。
其中,魏国公是太祖所封,现任魏国公徐承宗是去年刚刚袭爵,而且还在南京,和朝廷政务八竿子打不着。
英国公张辅,刚刚战死在土木,现任的英国公张懋是刚刚袭爵,年方九岁。
成国公朱勇……
好吧,同样是战死在土木,但是他和张辅不一样,张辅只是无功,但是朱勇却是率军受伏,大败未归,间接导致了大军不得不仓皇撤退,进而驻扎在土木堡。
所以成国公的袭封,到现在都还没个结果……
换句话说,现在在京的勋戚里头,单论爵位而言,除掉英国公那个九岁的小娃娃,就数得上自己了?
想至此处,李贤忽然抬起头,正对上天子满含笑意的目光。
李老侯爷,不,应该叫李老公爷,心中不由得哀叹一声,这都什么事儿啊!
他就想安安稳稳过自己闲散日子,怎么就这么难呢?
李贤如何想的,朱祁钰不知道,知道了也不会在意。
就像吴氏跟他说的,怎么想的不重要,人只要一旦做了抉择,便再也由不得他有退路。
从李贤当时首倡嗣立新君的时候起,他就注定不可能再安安稳稳的当一个闲散的勋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