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是惯熟的公务,于谦处理起来得心应手,速度也很快。
然而到了其中的一份,他却忽然停了下来,眉头也微微蹙起,开口问道。
“这份,大同奏新增军马五千,请求兵部拨付豆料粮草,前段时间瓦剌一战,大同俘获军马不少,如今城中应有军马八千匹。”
“前些日子,兵部已照此数量,足额拨付了近三个月的粮草起运,如今怎么突然多出了这么多军马?”
身为大明的兵部尚书,于谦对于全国各个地方的武备,兵力,军马,粮草,基本上都了然于心,能够信口拈来。
正因于此,他才会感到疑惑,大同最近并无战事,怎么会突然多出来这么多的马匹?
俞山早知道于谦会问起此事,赶紧便道。
“老大人有所不知,您被禁足的这段时间,大同接连发来军报,言及边境不宁,瓦剌恐有异动,大同镇守总兵官郭登,奏请朝廷增兵三千,加拨军马五千。”
“因为老大人当时不在, 军报直接送入了宫中,天子阅后,深感事关重大,于是便召了下官入宫,依照郭总兵所奏,自京营调拨了如数兵员军马。”
“算算日子,应该差不多也该到了大同了。”
于谦的眉头锁了起来。
既然有天子的诏旨,那么调兵就不算是什么大事,更让他感到在意的是……
“你方才说,大同有军报称瓦剌会有异动?军报何在?”
俞山指了指于谦案上红漆蜡封的军报,道。
“这些日子,老大人不在部中,一应军报都是直接送入宫中,陛下拆阅之后重新封好,然后送回部中保存,全都在这里了。”
闻言,于谦没怎么犹豫,将手里的一堆公文略一整理,便将旁边的军报拿过来,抬手拆开。
一份份的看过之后,于谦的脸色终于变得凝重起来。
“备轿,我要进宫见陛下!”
准了
翌日,天色依旧暗沉沉的,拂晓的光芒尚未洒在紫禁城的广场上,但上早朝的老大人们,却已经陆陆续续的到了午门外头等候。
天气还有些冷,老大人们捧着手炉,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说着闲话。
“你听说了没?昨个,于少保刚被解了禁足,还没在兵部坐热乎呢,就急匆匆的进宫去了,据说,又跟陛下吵起来了。”
“可不是吗,内阁那边旨意都拟好了,说君前失仪,罚俸一月,这禁足刚解,又罚俸禄,这陛下怕是动了真火了。”
“也是,于少保这个脾气,唉,不过,到底也是七卿重臣,陛下这般接连惩罚,未免太过苛责了。”
“谁说不是呢,你别忘了,前些日子,丰国公李贤弹劾于少保的事情,可还没个说法呢,这莫不是……”
“慎言,慎言……”
一个个小团体聚在一块,低声议论着。
于谦就站在他们前头不远处,笼着袖子闭目养神,清癯的脸上不带一丝表情,仿佛他们议论的不是自己一样。
又是一顶轿子在宫门不远处落下,内阁大臣俞士悦从轿子上下来,左右张望了一番,便缓步来到于谦的身前站定。
“廷益,你这又是闹的什么,老夫昨日本还想着,昨日下衙去你府中贺你官复原职,这怎么,唉……”
于谦睁开眼睛,古井无波的脸上,总算是露出一丝笑意,拱手回了个礼,道。
“于某不在朝中这些日子,有劳仕朝兄了,没想到,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京中竟发生了如此多的大事。”
一天的时间,已经足够于谦,将京城近段时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务,都了解个遍了。
俞士悦摆了摆手,道。
“这是说的什么话,都是为国效力,为君分忧,何谈有劳,倒是你,到底怎么回事?”
“昨日成公公来传旨,说要罚你一个月俸禄,为的什么事情,却说的含含糊糊的。”
“你可知道,如今京中都在盛传,说陛下有意针对于你。”
于谦淡淡的扫了一眼不远处的一堆官员,他们立刻便嘘声不言,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轻轻摇了摇头,于谦道。
“些许政见不同而已,是于某昨日又冲撞了陛下,受罚是理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