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们总是参与过的。
胡老尚书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大家把太上皇接回来,在东安门行个礼,照个面,然后送进南宫,大家该干嘛干嘛。
但是天子却将这个过程弄得无比复杂,不仅要出宫城,更要出皇城,甚至还要出京城迎候。
单这一条,就要动员起整个京城。
要知道,天子御驾出城迎接,提前清街,洒扫,黄土垫道,各种事情都要提前准备。
而且还不单是迎接,还要祭告天地,宗庙,颁行大赦天下诏书,拜见圣母皇太后。
这一条条的礼制,光听下来,老大人们都觉得头皮发麻,没有个一整天的工夫,根本就别想搞完。
一时之间,他们竟分不出天子说的是真心话还是在反讽。
不过,这些人里头,不包括胡濙。
这位老大人在听完天子的话之后,眉头便皱了起来,脸色显得颇有几分为难……
常怀谨慎之心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的下,武英殿中沉寂了片刻,众人都被天子的一番话打了个措手不及。
一时之间,众臣都望着白发苍苍的胡老尚书,却见他老人家的神色也十分古怪。
正在众人疑惑之时,胡濙拱了拱手,开口道。
“陛下,太上皇归朝虽是朝野上下,万民所向,陛下亲亲尊让之谊,臣等亦叹服不已,但是,土木一役,官军将士死伤无算,迎归之礼如此隆重,恐上皇心中不安。”
“且,方才陛下所述仪典,繁琐复杂已近登基之仪,单因上皇归京,操持如此繁复的仪典,恐靡耗太甚,礼部也未必来得及准备,故此,臣请陛下三思。”
老尚书虽然上了年纪,平时在朝上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但是实际上,凡是经过他手的政务,都处理的雷厉风行,丝毫都不拖泥带水。
但是这一次,胡濙显得也十分谨慎,这一番话,说说停停,似乎时时刻刻都在斟酌措辞。
一番话说完,在场众人都回过味来了。
要说还得是专业人士,一眼就看出了关键。
祭告天地,入拜祖庙,御奉天殿受百官朝贺,颁行大诏,昭告天下,再拜圣母皇太后……
这一套礼制,可不就是登基大典的流程。
相较于这个意义,太上皇兵败而归,却被如此隆重的迎接,带来的小小尴尬,都得往后排。
可是,天子的登基大典,早就已经举行过了。
如今再折腾这么一次,又是为了什么?
在场的大臣虽然对礼制不甚熟悉,但是经过胡濙这么一提醒,答案几乎就要呼之欲出了。
禅位仪典!
作为同样涉及到皇位传承的仪典,登基大典和禅位大典的流程十分极为相似。
只不过,主祭仪典的人从一个变成了两个,登基诏书变成了禅位诏书而已。
再回想一下刚刚天子所说的话。
“……朕与上皇同御奉天殿,颁行大赦天下诏书……”
毋庸置疑,大赦天下的诏书,肯定是天子颁布的,这种事情,轮不着一个已经退位的太上皇来做。
那么,非要拉着太上皇去奉天殿做什么?
要说群臣朝拜,京郊出迎,祭告天地,这个流程当中,朝拜了不知多少次了。
不是接受朝拜,也不是去颁大赦天下诏,那要做什么?
做泥塑木雕吗?别开玩笑了!
去了就得有去的意义。
想想当时的场景,皇帝和太上皇,兄弟俩一起坐在御座上,底下是文武群臣。
天子在上头颁了大赦天下的诏书,太上皇就干看着,不说点什么?自然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