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句话,于谦此行虽然明面上是为了查罗通之案,但是,随着他在边境诸镇辗转来回,很多痕迹,是掩藏不住的。
为了此事,京中早已经是暗流涌动,但是,这一切都取决于,于谦到底拿到了哪些东西!
与此同时,另外惹人注意的,就是内阁的俞士悦。
不知为何,这位俞次辅最近这段时间,竟收敛了脾性,在内阁的诸多政务上,都不在跟朱阁老呛声
虽然在一些政务上,仍然有所争执,但是,终归没有以前那么严重。
甚至于,在某次的阁议上,他竟然还破天荒的赞同了朱阁老的意见。
朝廷上对此议论纷纷。
有人觉得,这是俞次辅在变相的低头,承认了朱阁老在内阁当中的特殊地位。
但是更多的人,却在赞誉俞次辅的胸襟广阔,有容人之量。
与此相对的,前段时间一直在朝中盛行的,为朱鉴鸣不平的声音,也弱了下来,反倒掺杂了一丝指责之意,觉得朱鉴虽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升赏,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新晋的阁臣,如此对待入阁比他更早的俞士悦,有失妥当。
朝堂上的舆论风向,有些时候,就是转的极快。
不过,对于朝廷的大佬们来说,舆论早已经影响不到他们了。
他们之所以关注俞士悦,是因为这位俞次辅,在前两日上了一道奏本,内容很简单,保举兵部侍郎俞山调任吏部侍郎。
如果说这也不算什么的话。
那么,将它于谦同时所上的,保举吏部侍郎项文曜调任兵部侍郎的奏疏放在一起看,就不得不引人深思了。
总之,如今的朝局,山雨欲来啊……
天虽然还没亮,但是熹微的晨光已经透了出来,洪亮的钟声响起,沉重的宫门被缓缓推开。
金水桥上,礼官高亢的声音响起。
“进!”
文华殿中,地龙将整座大殿烤的暖烘烘的,老大人们总算不用在寒风当中瑟瑟发抖,进殿之后,屈膝下拜,礼节周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天子今日着一身大红色织金过肩龙纹袍,头戴黑色翼善冠,端坐在御座上,脸上带着一丝笑容,看着心情颇为不错。
至于原因,老大人们早已经知晓。
就在前日,宫中的郭嫔娘娘临产,成功诞下一位皇子,虽说不是正宫嫡出,但是终归,陛下不是只有皇长子这一根独苗了,自然是高兴的很。
据说,这位皇次子出生当日,天子亲临长春宫,为皇次子赐名见澍,意为及时之雨,润泽万物,同时晋皇次子生母郭嫔为四妃中的贤妃。
至于赏赐宫人,乃至内阁包括外朝的大臣也各有赏赐,就是小节,不必提了。
朝会开始,内阁先出列,分别呈递了难以处置票拟的几个事务,不过多是地方上的,有部分和京中的部院寺有些职权上的牵扯,但都不是什么大事。
各部的老大人们,主要是侍郎和郎中各自出列说了几句,很快就敲定了下来。
随后,朝堂上安静了一瞬,似乎下一刻,侍立在御阶上的成敬公公,就要说出那句经典的‘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话的时候,朝班当中走出一人。
礼部侍郎李贤!
他手里捧着一本奏疏,缓步来到殿中,高高举起奏本,道。
“陛下,冬至大节将至,礼部已议定了冬至大朝的仪注,请陛下御览。”
话音落下,不少嗅觉敏锐的老大人,一瞬间就打起了精神。
于是,奏疏被侍立的宦官送到御案上,天子并未犹豫,翻开便细细看了起来。
与此同时,李贤也开口道。
“陛下,冬至,正旦,万寿节乃大朝会之时,也是国之重典,今岁太上皇归朝,居于南宫,故此,礼部商议,今岁的大朝会,仪程也和去年略有不同。”
“按照仪注,陛下在祭天之后,当率群臣入南宫,朝拜太上皇,然后与太上皇同祭祖庙,待祭典完成之后,太上皇归南宫,陛下于奉天殿升朝,受百官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