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天子当众表露自己政治态度的时刻并不多,但是每一次,都是关乎到朝堂上大的政治走向,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事实上,刚刚任礼的做法,其实是隐含着要挟的成分在的。
朝廷体面,皇家威严,体统规矩,这些东西出于特殊的政治意义,很多时候是有着大于真相的力量的。
粉饰太平不是一个好词, 但是, 却往往是通行的做法。
因为对于朝廷来说, 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一件事情的影响降到最低,太平意味着稳定,意味着安稳。
哪怕只是暂时的, 但只要是稳定的朝局,对于大多数朝臣来说, 就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因为只要产生混乱, 就必定会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所以, 很多时候,为了稳定, 或者是朝廷体统,皇家威严这些所谓的更大的利益,在朝局斗争当中, 充满着妥协和拉扯。
相反的, 真相和公理, 就需要屈居于第二位了。
很明显, 任礼就是这么想的。
毕竟,从过往的情况来看, 天子为数不多的,被朝臣们察知的原则之一,就是一切以朝廷的稳定为主。
然而, 尽管上千年来,皇权和臣权一直在相互斗争, 可任礼显然忘了一点,皇权是集中的, 而臣权是分散的。
任何单独一个人,想要和皇权对抗, 都是极难的。
尤其是,在面对一个深不可测的天子的时候,在玩弄政治手段上,任礼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斗得过天子的。
刚刚的场景,任礼在拿朝廷体面来要挟天子,天子又何尝不是在借此机会,敲打满朝群臣呢?
看着满朝俯首的样子, 最前端的几位老大人不着痕迹的交换了个眼神,心中俱是凛然。
虽然没有说明,但是,以他们敏锐的政治嗅觉, 已经不约而同的察觉到了一点。
朝廷的风向,恐怕要变了!
须知,任礼并不是傻子,他既然敢赌,肯定是有依仗的。
而事实上,撇开那些冰山下的博弈不谈,自从土木之役以后,朝廷损失惨重,这么长的时间一来,朝廷虽然有诸多事端,但是,一切都还是以平顺为主。
这一点,从罗通一案,镇南王一案,乃至是使团一案都可以看出。
至少在明面上,天子总是会施恩宽免,为了朝廷稳定而做出让步,尽管很多时候,有那么一小撮聪明人总是怀疑,这些让步是提前设计好的。
但是,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在诸多朝事上,天子是习惯于以大局为重,以稳定为上的。
换而言之,如果现在不是在奉天门前,不是在文武百官注视之下,不是这件案子的性质严重到真的会影响朝廷威严,任礼绝不会用这种方法。
可是,意外总是出现的这么猝不及防。
事实上,在场众臣也没有想到,天子会突然之间如此干净利落,亲自下场站队杨洪,并且还借此机会训诫了一番群臣。
所以,这是否意味着,天子认为,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生息,朝廷已经可以承担的起一定程度上的动荡,是否可以将此当做,天子转变施政方向的预兆?
还有就是……
看着同样跟着所有人一起,从头到尾都没有人站出来为任礼说话的勋贵武臣们。
文臣这边,也同样忍不住涌起一丝疑惑。
按理来说,任礼在勋臣中的地位不低,虽然说涉及到暗杀朝廷重臣这样的底线问题,同样也是武臣们所不能容忍的。
但是,到现在为止,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没有真正的铁证,能够定死任礼的罪状。
天子手中的那份锦衣卫密疏或许可以,但是,毕竟没有公之于众。
这种情况下,任礼被打入诏狱,却没有一个人出面哪怕是要求公布证据,未免有些奇怪。
再往深里想一层,其实从廷议一开始,这些勋臣们的态度,似乎就有些自相矛盾。
总之,这场朝会进行到现在,太多让人想不通的地方,朝局复杂,以至于就连他们这些,在朝中沉浮这么多年的大臣,一时之间也难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