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纪,实际上是做不了什么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在朝堂上发声,也势必不能重新聚拢起属于定国公府原本的势力。
那么,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这份奏疏的出现,是否意味着……
丰国公,抑或是靖安伯,已经和定国公府完成了,类似于英国公府和之前宁远侯一样的联结。
又或者更直白的说,这是否意味着,站在丰国公和靖安伯背后的那位,在勋贵中长久以来的渗透,终于有了成效?
众望所归的整饬军屯
说起来,无论愿不愿意承认,如今的朝中,其实是渐渐形成着文盛武弱的趋势的。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状况,成因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那场土木之役,各家勋贵为了维持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也为了拿到新的军功,暗中鼓动太上皇仿效父祖,亲征瓦剌,结果到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不仅太上皇丢了,而且还搭上二十万大军和一大批正当壮年的勋贵,让自己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到最后,仗是打起来了,但是,风头全被于谦等一干文臣抢了个干净。
应该说,这是从土木之变发生的时候就注定的事情,并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
毕竟,彼时朝局危难,京师危在旦夕,勋贵们本身多年养尊处优,有能力的人并不多,还大半折损在了土木。
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保住京师,保住社稷,文臣全面占据上风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强而阻止,只会令朝局分崩离析,社稷有倾覆之危。
但是,很多事情,一旦开了头就刹不住了!
文臣的崛起,必然伴随的是勋贵武臣势力的衰落。
要改变这种现状,说难也难,但是说简单也简单。
而这症结,就在天子的身上!
身为万民之君上,社稷之主君,天子本身,就是具有左右朝局的力量的。
之前的数十年间,勋贵势力为何在朝中长盛不衰, 其原因无非在因为, 从太祖到太宗再到宣宗, 都是煊赫武功的皇帝。
所以,在他们在位期间,重视武备, 太宗数次北征,宣宗数次巡边, 勋臣武将, 在朝中地位势力自然就大。
可到了如今这位天子的身上, 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之前的几代天子,太宗就不说了, 塞王出身,之后的仁宗,宣宗, 还有太上皇, 都是顺利继位, 且他们的储君地位, 都是很早就被确定下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成长历程当中, 会始终伴随着新一辈勋贵的身影,也即是所谓的禁军勋卫。
这些人皆是各家府邸中最有潜力的年轻人,进入宫中之后, 会陪伴储君一起成长,成为东宫未来的可用之人, 确保朝局的平稳过渡。
这种模式,一直到太上皇继位为止, 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今上却不同。
说白了, 当今天子乃是临危受命,潜邸藩王,整个成长的历程中,和勋贵没有丝毫的牵扯交情,双方之间天然存在陌生感。
再加上土木之事,这种陌生感之上,恐怕还会生出隔阂感, 这一点,从成国公府如今的遭遇便能看出。
与此同时,还是那句话,土木之后, 朝局大势需要依靠文臣,即便是为大局考虑,重用文臣也是势在必行的。
但是,作为君王,尤其是一位英明圣断如今上的君主,自然清楚这么发展下去的危害。
所以实际上,从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看出,他老人家是有心要扶持勋戚的,譬如最开始的时候,任命石璟,赵荣,郭晟等人为都督,后来又调宁阳伯陈懋回京,甚至是违背规制的为丰国公升爵,以及赐封在瓦剌之战中表现出众的新的勋贵,都是明证。
然而,朝局之事,很多时候就是这般艰难。
诚然,天子本身具备左右朝局的力量,但是同时,包括天子在内,所有人也同时会被朝局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