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且旺失加做出让步,请求在也洛卜剌只建寺庙,驻扎一部分牧民,作为日后大战失利后的临时避难之处。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请求,依旧遭到了任礼的拒绝。
随后不久,也先向且旺失加请求联姻被拒,双方再次开战,赤斤蒙古卫节节败退,不得不龟缩一隅,暂时让出了西域的通道。
而也先在摆脱了关西七卫的钳制之后,从西域获取了大量的物资,进而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开始对大明发起了进攻。
密疏当中所写,到此为止,并没有将事情说的太明白。
但是,其实事情的轮廓已经逐渐清晰了。
金濂作为常年审案的大家,几乎是在看完密疏之后,立刻便梳理出几个重要的疑点。
首先,赤斤蒙古卫虽然偶尔也有截杀西域使臣的状况出现,但是,对于大明一向十分恭顺,而且和瓦剌是死敌。
按照太宗皇帝的设想,肃州和赤斤蒙古卫之间,本就是互帮互助的关系,所以,任礼没有理由拒绝且旺失佳要迁移一部分族人的要求。
其次,任礼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过于强硬,而且,就在且旺失加提出要迁居之后不到一个月,任礼就上奏提议削减边将垦田的赋税。
这两者之间,若说没有联系,只怕让人难以相信。
当然,直觉告诉金濂,除了这些明显的疑点之外,这件事情背后,一定还藏着更深一层的秘密……
将奏疏合上,金濂的眉头紧皱,似乎在纠结什么。
片刻之后,他轻轻叹了口气,神色之间再无犹疑,上前拱手道。
“陛下,此事重大,且时间已过许久,想要彻查清楚,恐怕不易,故臣请命,亲赴甘肃彻查此案,请陛下允准。”
君子可欺之以方
武英殿中,金濂坚毅的声音,让在场诸人都忍不住叹了口气。
虽然他们不清楚,天子给刑部的那份密疏当中,到底写了什么,但是可想而知,必定不是什么小事。
在即将开始整饬军屯的这个当口上,金濂这个刑部尚书竟然打算亲自出京,既可见刑部对此案的重视程度,也可见这件案子的复杂艰难。
当然,这倒不是说金濂查案的能力有多强,到了他这种级别的大臣,更多的是统掌大局的能力,而不是具体在哪一种政务上极其精通,这也是朝廷六部的尚书之间,常常相互转调的原因所在。
刑部里头,要是单论勘破疑案的能力,比金濂强的人有不少。
但是须知,在诸多刑案,尤其是这等牵动朝局的大案当中,往往最困难的并不是查清楚案情本身,而是在查案的过程当中,所遭受到的种种阻力和不配合。
这恐怕也是金濂打算亲自出京的原因,有他这样的一位七卿重臣亲自坐镇,无论是来自朝中的阻力,还是地方上的配合度,都不是问题。。
在没有外来力量阻挠的情况下,刑部有的是好手,能够用最快的速度将案子彻查清楚。
但是,金濂的这番反应,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件案子背后隐藏的内情有多严重。
至少,在金濂看来,这件案子可能遇到的阻力,非有他这样的重臣坐镇,不然的话,哪怕是刑部的普通官员受朝廷之命彻查,也未必能够真的察查清楚。
不过,心中虽是如此作想, 但是, 他们到底不清楚那密疏当中写了什么, 因此,倒也没有贸然开口,只是将目光望向了天子。
毕竟, 如今的殿中,除了金濂之外, 只有天子看过锦衣卫的密疏。
但是, 让人意外的是, 天子还未开口,底下某个不消停的兵部尚书于某又站了出来, 道。
“陛下,臣以为不妥,如今廷议已有结果, 接下来整饬军屯当中, 必然会查得诸多案件, 皆需刑部主持审理, 若此时金尚书离京,刑部无人坐镇, 恐生变故,故臣以为,不妨另遣刑部郎官前往查案, 朝廷可传命诸边官员配合即可。”
这话说的倒不无道理,然而, 对于这份‘好意’,金濂却不领情, 对着天子拱手道。
“陛下,整饬军屯需先清丈田亩, 在此之前,刑部参与的余地并不大,边境情况复杂,清丈一事,至少需要一到两个月,如果有所拖延的话,甚至可能更久, 这么长的时间,足够让臣将此案查清,臣向陛下保证,一定会尽快赶回, 绝不会影响朝廷整饬军屯的进度。”
得,这话算是说死了。
看得出来,金尚书这回果然是下了决心了,这番话,几乎算是把军令状立下了。
另一边,于谦的眉头紧皱,显然还想开口再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