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果天子就是十分厌恶这个人,硬扛着不用也没办法,但是,多数情况下,身为天子,不至于因为区区一个人,让自己天天被一帮大臣在耳边喋喋不休。
所以事实上,这就是朝中诸多大臣一直追逐士林清名的原因所在。
很多时候,这种士林中的好名声,往往就是仕途上的一道护身符。
很明显,朱鉴此时的态度,让天子十分不悦,但是,因为朱鉴说的话没有丝毫的错处,所以,天子即便想要训斥他,也不好找理由。
于是,众人便看到,天子罕见了憋屈了半天,然后哼了一声,将目光从朱鉴身上移开,沉声道。
“其他诸位先生呢,也是如此看法?”
这……
在场诸人默默对视了一眼,张敏和江渊二人,均默默的往后退了一小步,天塌下来,有大佬顶住,这种时候,他们两个继续当小透明最好。
但是,他们二人可以暂避一时,另外的两个人,就没那么好运了。
王翺身为内阁首辅,可以说,天子问的就是他。
至于俞士悦,他虽然只是次辅,但是,他身上挂着另一个关键的官职,太子府詹事,所以在涉及到东宫的事情上,他是无论如何,不能保持缄默的。
于是,感受着来自天子沉沉的慑人目光,两位老大人对视了一眼,同时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无奈。
可以说,朱鉴的这种行为,不仅仅是把天子架起来了,也是将他们二人给架在这了……
你要是问我支持不支持
民间有句话,叫“拼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虽然这么说有大不敬的嫌疑,但是,话糙理不糙。
当朱鉴谁都不怕得罪,就是要把事情闹大的时候, 为难的反而是别人了。
如果说在之前,太上皇归朝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正确的话,那么如今,东宫出阁就是一个新的政治正确。
这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 但是明面上,有礼法恩义在, 谁都不能直接说不行。
尤其是王翺和俞士悦二人, 前者是内阁首辅,夹在内廷和外朝之间,稍有不慎,就会背上谄媚圣听的名声,身为根基在外朝的天子近臣,遇到这种大是大非,王翺的立场,其实很难有转圜的余地。
还是那句话,如果这份奏疏,最开始是他来拟的,那么随便找个理由敷衍过去,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批了,朝堂上纵然有所非议,也不会太大。
但是如今, 朱鉴已经票拟呈递到了御前, 如果发回重拟,他这个首辅给了不同的意见,那么两相对比之下,朝堂上的压力,就全到了他的身上,所以事实上,不管王翺愿不愿意,这个时候,他都很难有其他的态度。
俞士悦的话,从次辅的角度出发,他的压力没那么大,但是,关键就在于他还兼任太子府詹事,这种明显是对太子有利的事情,如果他不支持的话,那么朝堂上下,必定会议论他德不配位。
毕竟,作为太子府詹事,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替太子铺路,所以,他在这件事情上,其实也是进退维谷。
眼瞧着天子玉音垂问,二人犹豫了一下,王翺率先谨慎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东宫出阁一事的确不宜耽搁,但是,毕竟此事乃是国之重典,礼部又要操持春闱,之后又是春猎,一则事忙,未必操持的过来,二则朝廷上下也有众多日常政务需要处置,全都挤在一块,恐怕会影响政务的处置。”
“所以,不妨将出阁之期定在春猎之后,四月到六月之间,令钦天监择一吉日,如此一来,也能给礼部准备的时间,也不会耽搁东宫出阁,此臣愚见也。”
不得不说,王老大人还是有水平的,尽管情况紧急,但是真的说出话来,还是足够沉稳周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