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陛下便让儿子退下,要召父亲觐见。”
提起当时的情景,杨杰到现在还是一阵心有余悸,道。
“父亲,儿子能感觉的到,当时陛下的确是对儿子起了杀心,若不是怀恩公公及时在旁提醒,只怕儿子此刻早已经身首异处,可是,恕儿子愚钝,实在想不明白,陛下为何会如此前后矛盾……”
杨杰当然能够看得出来,天子对他是欣赏的,而且,对于他呈递上的这份奏疏,也是认可的。
回府之后,杨杰又回顾了整个奏对的过程,觉得自己并没有说错什么,甚至于,就连他的那番儒法之论,他也能看出,天子是认可的。
可既然如此,为什么,天子又会对他如此态度呢?
杨洪沉默了片刻,目光落在眼前的圣旨上,片刻之后,又落在杨杰带着疑惑的脸上,二者之间逡巡了几次,方叹了口气,道。
“杰儿,你真的想知道吗?”
杨杰没有说话,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
于是,杨洪的目光从圣旨上抬起来,认真的望着杨杰,道。
“因为你太聪明了!”
杨杰皱了皱眉,一时没明白这话的意思。
但是,他的确又想了起来,在整个奏对的过程当中,天子的确曾经也如此赞扬过他,甚至于,按照父亲的转述,之后在召见父亲的时候,天子也曾说过类似的话。
可,这不是好事吗?杨杰一时有些不明白,疑惑的望着杨洪?
停了片刻,杨洪的神色有些复杂,方道。
“杰儿,太聪明的人,往往对世情看的太透,或者,自以为看的太透,以至于,少了气节和坚持!”
“这,就是陛下对于态度矛盾的原因!”
听了这话,杨杰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但是,又没能想透,于是,一时眉头紧皱,陷入了沉思当中。
见此状况,杨洪摇了摇头,继续道。
“朝堂上从不缺聪明人,你能想明白的道理,自然也有人能够想明白,就如那儒法之辩,你说的固然不错,世间从无一定之规,乱世用法,盛世以德,因地制宜,因时而动。”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何千百年人,无人遵行呢?”
杨杰到底是聪慧之人,脑子一动,便得出了答案。
“是因为,太难了?”
“不错,太难了!”
杨洪点了点头,道。
“治国之道,自然无一定之规,但是,朝令夕改却是朝堂大计,何况整个国家的治国方略,牵一发而动全身,岂是一言用法,一言用儒可定之的?”
“何况,你说的固然有道理,但是因地制宜,何地制何宜,又该如何判断呢?”
说着话,杨洪的脸上涌起一抹感慨,道。
“远的不说,便说瓦剌寻衅大明,是该布德泽行王化,出王道之师,还是该威压百域,铁骑踏草原,寸草不生呢?”
“选错了,便是万劫不复!”
“所以,不能选,治国惟仁惟德,是千古不易之理,亦是圣贤之道,你之主张,说好听了叫因地制宜,但是实则,也可称之为不择手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我这么说,你能明白,为何陛下对你的态度如此矛盾吗?”
郁闷的小公爷
应该说,杨杰本身是足够聪慧的,只不过,他毕竟年轻,而且没有真正接触过朝政,所以缺乏经验而已。
此刻,杨洪稍一点拨,他便明白了过来。
“父亲的意思是,陛下在忌惮我?”
这个结论听起来有些荒谬,甚至于就连杨杰说出口的时候,也颇有几分不真实的感觉。
他区区一个身无爵位功名,体弱多病的世家子弟,竟然会惹得天子忌惮?
但是,眼前的一切,又都指向于此,荒谬但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