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更直接的说,是对朱仪的赏赐!
无论是沈敬还是朱鉴,都份属文臣的行列,升迁贬谪,在激烈的朝堂斗争当中,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唯有朱仪,他身上悬而未决的成国公爵位,才是最值得争取的。
往前细想,当初太上皇尚未归朝之时,孙太后便曾亲自召见朱仪和成国公府的老夫人,还曾亲自为朱佶和英国公府的千金赐婚,拉拢之意明显。
现如今太上皇回到了京城,又明显并不安分,再加上朱仪春猎上的表现,众人很容易就想到,这是孙太后在帮朱仪复爵。
但是,正因如此,这件事情才显得有些棘手。
当初,为太子殿下备设幼军,确定出阁之期,都是朱仪一力促成的,甚至于,为了此事,他还被禁足府中了一段时日。
所以,若要论功,他是肯定有的,但是,要说恢复成国公府的爵位,对于诸多大臣来说,却也是不情愿的。
出于这个缘由,事实上在老大人们的眼中,陈循和江渊两人闹得越厉害越好,最好是现场就把殿试舞弊一案给廷鞠了,这么一折腾下来,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把朱仪这档子事给抛在脑后。
只要熬过了今天,再往后没了由头,太后总不至于下旨意来催吧……
但是可惜的是,这个如意算盘,显然是被打断了。
殿中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奇怪,天子的目光轻轻的落在底下朱鉴的身上,定定的望了他片刻,口气古井无波。
“为成国公府……复爵?”
朱鉴刚刚说了一大堆话,但是,天子却很明显就抓住了重点,并且毫不避讳的问了出来。
感受到天子流露出的不满之意,朱鉴额头上也微微冒出冷汗,但他还是稳住心神,继续开口道。
“陛下明鉴,先成国公之子朱仪,为朝廷鞍前马后,屡次进谏陛下,为太子殿下备府设官,重置幼军,春猎之上,更是高风亮节,彰我大明武风,于朝屡有功绩。”
“今太子殿下出阁,未有赏赐,实属不妥,何况,朝廷迟迟未定成国公府,修武伯府,永宁伯府爵位承继之事,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当初土木之事。”
“可如今四海升平,上皇归朝,万民皆安,太子殿下出阁读书,举朝欢庆,臣庶交欢,陛下胸怀四海,大赦天下,军民官吏,曾犯过错者,非大逆之罪,一体并恕之。”
“正统十四年随军出征之总兵等官,虽有过错,但终归非十恶不赦之罪,朱仪既对朝廷有功,又值此万民欢庆之时,朝廷理当复其爵位,以彰陛下仁德之心!”
可太不容易了
这番话,朱鉴说的不算铿锵有力,但也算得上是坚定。
事已至此,他们准备了这么长时间,为成国公府复爵,是无论如何也要办成之事。
话音落下,天子的脸色明显有些不悦,但是,朱鉴说的倒也算有理有据,因此,沉吟片刻,他老人家对此事颇有几分不置可否,问道。
“诸卿觉得,朱阁老所言赏赐,是否过厚?”
这话说的,您既然这么问了,那明显是觉得过厚了。
在场的一众大臣面面相觑,天子的头号打手王文率先上前,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不可,朱仪于太子出阁之事上,确有功劳,但是,这和成国公府爵位,并无关系,朱仪有功,可以赏其官职差事,金银财帛,但是勋爵不可轻用”
“鹞儿岭一战功过是非,尚有争议,此时令成国公府复爵,并不妥当,何况,朱仪如今是幼军统领,如若复爵,便是成国公,朝廷典制,哪有堂堂国公,任一区区指挥佥事之理?”
所以说,王天官也不是只会骂人的,真需要扛事的时候,他可是毫不含糊。
朱鉴刚刚提议为成国公府复爵,所列出的理由有两点,其一是朱仪在太子出阁过程当中有功,其二是皇帝既然要大赦天下,那么土木之役中的罪将,自然也在大赦的范畴之内,理应复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