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科道的体系相对而言比较单一,六科十三道,无论是从七品还是正七品,总归都是七品。
而在此之上就直接是佥都御史,秩正四品。
正七品到正四品,中间差着六个台阶,这就意味着,科道官员如果要往上升迁,必然不可能留在监察系统当中,只能往其他地方升,然后等做到五品官员的品级上,才有可能转回都察院。
但是,天子这么一改,六科都给事中和掌道御史,都变成了正六品,虽然说,仍旧和佥都御史差着四个台阶,但是总归算是缩小了难度,可以大大加快科道官员的流转速度。
陈镒的脸上,更是喜色掩饰不住,上前一步,就要开口谢恩。
然而,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天子又一次抬手示意,让他到了嘴边的话,又吞了下去。
在众人的注视当中,天子沉吟片刻,再度开口,道。
「这是对科道的调整,除了这些之外,朕还有一个想法,想让诸卿参详一下,是否可行。」
啊这……
老大人们面面相觑,纷纷竖起了耳朵。
他们实在想不到,还能有什么,让天子说出来这种话,听着,就不是什么小事。
果不其然,天子继续开口道。
「按惯例,我朝历次科举后,一甲前三名及成绩优异者,会进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此举本意是为了令此辈文华风流之辈,能尽展其才。」
「但是,近年以来,朕时常发现,翰林院中人苦读诗书,长于文章,但对朝廷政事的理解,往往不如在六部观政的新科进士。」
「翰林院向来被视为清流华选,长此以往,是浪费人才也!」
「所以,朕一直在想,该如何让翰林院中官员,能够不止埋头诗文,只懂纸上谈兵,而是可以参与到朝政当中来。」
「如今,既然都察院缺乏人手,那么朕想,不妨让翰林院中,观政三年以上的庶吉士,到都察院试职御史,为期半年,由吏部联合都察院进行考评,如若能够胜任,则实授御史,不能胜任者,转调他途。」
「试职御史,主察官员风纪及贪渎之事,如此一来,都察院便不虞再有人手不足之患。」
「诸卿觉得,此举可妥当否?」
这……
听了天子的这番话,在场的一众大臣,不由面面相觑,紧接着,他们不约而同的,眉头都紧紧的皱了起来,陷入了沉思当中。
清流的未来
应该说,对于官场风气的革新,天子必然是早有腹案的。
这一点,在场的诸多大臣都有所预料,只不过,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天子提出的章程这么激进。
先说对科道谏诤权的限制,明奏和密奏之制,虽然听着轻松,但是实际上,却无疑是动摇了官场上长久以来风闻奏事,谏劾合一的惯例。
毋庸置疑的是,这两道诏旨传到外朝去,即便是已经在小范围内商定,但是,仍旧会引起轩然大波。
而除此之外,天子刚刚提出的三条措施,也件件桩桩,放到平常都足以引起朝局震动。
扩充科道的员额,虽然是暂时,但是这也是极大的恩赏了。
至于对六科十三道品秩的重新核定,虽然不算什么大事,但也属于更定典制的范畴。
如果说,这两条还算是属于施恩的范畴,不会引起太大的波澜,那么第三条,就真正是彻底的要让朝堂上变了风云了。
这涉及到整个官场流转,甚至是各种出身地位高低的问题!
因为种种原因,清流科道,在朝堂上的地位非常高,属于仅次于从龙之臣的出身,其限制严格,前途也十分光明,当然,竞争也很激烈。
二者虽被并称,但是实际上,因为侍奉经筵,且和内阁息息相关,清流的地位,又一向高于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