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各位王爷,皇庄最初乃是陛下潜邸时在京郊城外的私田,后来陛下登基,便将其交给奴婢经营。”
“奴婢接手以后,按照陛下的旨意,将零散的田亩变卖,整合,将诸多田亩连至一处,建成了皇庄。”
“这皇庄比普通的田庄,有几处不同,首先便是这些皇庄,大者数十顷,小则数顷,皆连成一片,择水源丰沛处,中间并无其他百姓田亩。”
“其次,如若皇庄周围农户愿为皇庄佃户,则登记造册,减免其半斗租粮,若不愿,则由内库拨银,将皇庄周围农户民房购回,住户迁至别处,其民房用于皇庄佃户居住,如今皇庄佃户当中,半数为原有农户,半数为近两年聚在京师周围的流民百姓。”
“对于在皇庄中租种的佃户,依旧是内库拨银,供给种粮,耕牛,铁犁等器物,但不许带出皇庄,用完即还,耕种月令,犁法,择年长老农商议共定……”
陛下真是个菩萨
最初开口之时,王诚还有几分紧张,但是,随着后头的话慢慢说开之后,也便从容了许多。軗
不过,他越往后说,诸王便越觉得惊奇。
他们的王府当中也有不少田庄,其中主体的部分,也是朝廷的赐田,但是,这些赐田基本不可能是连成一片的。
这并不难理解,藩王的封地通常都在丰腴之地,所以,盘踞的仕绅很多,他们本身就会占据很多的田地,朝廷的赐田,是在他们的田地之外的官田,这本身就会造成在具体的地址上参差不齐的状况。
而且,藩王的生活奢靡,所以,这些赐田成为他们的私产之后,会因各种原因变卖出去一部分,除此之外,有些时候,这些田地也会用来赏赐。
另一方面,藩王雇佣普通的佃户耕种,这些佃户也会想办法拥有自己的田地,不少佃户自己或是开垦荒地,或是想法子托关系买卖当地的田产,也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藩王们自己并不在意这种行为,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田地的肥沃与否,能否把租子收上来,才是最重要的,至于田地是否连成一片,倒是无甚影响。
可是,在王诚的描述当中,皇庄宁愿花高价同周边的百姓置换田地,也要将所有田地连成一片,这在这些藩王眼中,无疑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軗
田地连成一片,好处就是方便管理,可问题就是,皇庄的背后是天子,难不成,还养不起这点人手吗?
与田地是否在一起相比,田土是否肥沃,能够出产多少,显然才是更重要的,即便是同一地区的田地,也有上等下等之分,要把整片都购置下来,必然会有不少的下等田被囊括进来。
这里外里的,不说是捡芝麻丢西瓜,但多少有几分得不偿失之意。
除此之外,藩王对待普通的佃户,其实也并不会十分苛待,相反的,遇到灾年的时候,他们还会主动给佃户减免田租,逢年过节的,还会给佃户们赏赐些酒肉吃食之类的。
像是那些死命了盘剥佃户的行径,也就只有一些小富之家,而且是短期暴富的才会这么干,稍微有些积淀的家族,都不会把佃户逼得太紧,毕竟,田地总归是要有人来种的,把佃户们都逼得无路可去,他们就会背井离乡的变成流民,四处逃窜,到那个时候,手里有再多的地也没用。
但是,还是那句话,藩王们之所以给予佃户们一些优待,是为了留住他们,让他们好好干活,本质上,还是希望能够按时收到更多的租子。
所以,对于皇庄的做法,尽管能够理解,但是,他们还是觉得诧异不已。軗
给种粮也就算了,连耕牛,铁犁这些东西,都要皇庄提供,这还不算,皇庄竟然还专门购置了民房,让这些佃户住进去,合着这帮人就是白吃白用白住呗?
而且,原本他们觉得,这样做已经够离谱了,可谁想到,接下来王诚的话,更是让他们震惊不已。
“……皇庄中田亩,照官田税赋二倍交租,逐年而减,一年减半斗,至与民田税赋同,则不再递减,此外,住皇庄民房年缴三斗,满十年则不缴,户主死则田税,民房缴粮重计。”
“这些便是皇庄的基本规矩,时至今日,皇庄已容纳流民逾两万三千人,具能按时缴租,其中百姓,时常感念天恩浩荡。”
皇庄中的田亩税赋更高,这是正常的。
但是,让藩王们没想到的是,租子竟然还要逐年递减,如此一来,若是一些劣田,大约十五年的时间,租子就变成跟普通民田税赋相同,即便是一些上等田,也不会超过二十年的时间。
这就意味着,皇庄当中的田地,二十年后,就直接归这些佃户所有了?軗
如果说前头的措施,他们都还能够理解的话,那么这一条,这些藩王可算是彻底弄不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