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1 / 2)

城姬三国 绅士东 1446 字 2024-02-19

《三字经》就更有名,最早在宋代出现,后面还屡屡有所更新……

前两者白图没有多改什么,不过对于《三字经》,白图做出了不少删节。

首先是讲历史朝代更替的那一段,必须删掉,否则就不是“蒙学读物”,而是预言启示录了!

其次是礼教色彩浓郁的段落,白图进行了大量删节——白图坚信,君臣也好、父子也好、夫妻也好,任何一段关系中,尊重都是互相的,违背这一原则的理论,都是歪理邪说。

孔子老人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如此,君王应该有君王的样子,臣子应该有臣子的样子,而礼教意义上的改版三纲五常,将君权、父权、夫权的义务,完全无视掉了。

更别说白图根本不是孔夫子的信徒,很多孔子的本意,在接受现代价值观的白图看来,也是看不惯的。

如果有的选,白图还是更喜欢小学课本。

只是如今虽然儒家的地位,还没有后世时那种扭曲的崇高,但在董仲舒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的确是正统。

不是原则性问题的话,白图愿意往孔子身上靠靠、蹭蹭他老人家热度。

至于日后……哪怕孔老夫子不是这个意思,白图也可以“扭曲”一下不是?

别人改得,我白图便改不得?

《三字经》,尤其是明清版本前的《三字经》,其实需要删减的并不算太多,毕竟基础的忠与孝,并没有什么问题。

白图写时很谦虚,知道自己水平低,所谓的改写,其实是删的多、改的少。

如果换成是《弟子规》之类的,白图看了看……这要是删起来,怕是剩不下几句!

只有最后一部《切韵》,白图原创的部分比较多。

《切韵》原书成于隋代,相当于一本给文字注音的工具书,原书内容已经不可考,不过后世有大量的增订版流传。

不过切韵中并没有字母,其拼音的方式有些反人类——比如“当”,就是标注为“都郎切”,“切”是动词,指将这两字切到一起,可以浅显的认为,就是“都”的声母、与“郎”的韵母结合,读作“当”。

至于“都”和“郎”的音怎么标?自己找先生学去!

白图这三个月,基本也都是用在了《切韵》上,好在这个世界,语言惊人的和白图穿越之前,只是小有差别——白图的口音在吕玲绮听来,只是稍微奇怪。

因此白图选择了参考拼音字母,先编写基础拼音图腾,之后再进行标注……

只标注了几百个常用字,另外把其他三部蒙学读物标注了,至于不常用的,应该怎么读白图也叫不准!

毕竟吕玲绮他们也都是并州人,鬼知道她的口音,是不是并州方言。

一切准备就绪,白图准备在今天这个好日子,来给自己表功。

按说能够直接上传给大汉姬的文书,必须是极其重要的事件,然而白图之前让小沛姬试了一下,发现无论是改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技术,还是蒙学四书,全都在此范围内……

想想也对,这分别代表着纸张和印刷术的普及,以及开蒙教育的极大进步!

其意义之深远,怕是还要超过一次地龙翻身、黄龙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