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也是因为益州的工业化,几乎没有发展!
按说论工业化,楚国是绝对头部的话,魏国虽然逊色许多,但理论上也算第二,之后是掌握齐鲁一带的齐侯紧随齐侯,郑侯也在“贤臣”的辅佐下十分重视,汉宁侯张鲁,也在将自己的教义改良,力求更加适应工业化时代……
其他雍、翟、塞三侯,虽说都不是很重视,但也都跟着“凑热闹”式的发展着。
不过西川,却成了一个例外!
在魏王、齐侯奋起追赶的时候,刘璋直接封关自保,虽说令益州的蜀锦、井盐暂时逃过一劫,但却错了最佳的起步机会。
而在汉宁侯、乃至于其他汉室诸侯,都在被动的跟着“凑热闹”时,益州又被楚国盯上,和蜀侯的一纸协议,直接令益州有希望在工业化时代,展现出竞争力的两大支柱产业崩盘……
还不像魏国,有原则的“打狗不打狼”——要去掳掠海外、北方,魏国可以暗戳戳的提供支持与帮助,不过想要做楚国的代理商……腰斩弃市警告!
关中士族,好歹还想着产业升级,而现在益州士族,大部分都在追求与楚国合作、做楚国与益州之间的中间商。
其中最大的中间商,正是刘璋。
这种中间商,在后世近代时候,还有另一个名字——买办。
起步慢了是小问题,买办当道才是工业化的大毒瘤,自然益州的情况,也就有别于其他诸侯。
这也是魏国对北方的强族鲜卑、乌桓都是骑脸,而益州却要头疼“送上门”的南蛮的“根本原因”。
至于北方更适合板甲骑兵,可以在从楚国进口板甲后,战斗力突飞猛进,而益州的马种与地形,却限制了板甲骑兵的作战……这只能算是表层原因。
第五百二十三章 启蒙
“大王,臣请……以楚货之利,建战船、兴工坊,同时禁止协议之外的楚货入西川,或是收取额外税赋。如此不仅可震慑荆楚,且南蛮之祸也能够不战自解!”张松对刘璋献策道。
张松的提议,与其说是“计策”,不如说是大方针。
是想要从根本,缓解刘璋和一部分大士族食利于“中间商”经济,转而以楚货之便,收拢民力,发展益州自己的工坊,渐渐扭转局面。
如此一来,兴办工坊也需要人力,之前因为蜀锦、井盐产业的崩溃,而带来的“失业”缓解,自然南蛮入侵的根本原因,也会得以缓解。
现在的南蛮入侵,一方面是楚国正在南中大搞“楚学新南中建设”,令一部分不满的南中部族北上,另一方面就是利益受损的西川南部大族,与南蛮合流,纷纷祸乱一方,企图割据自治……
如果用协约中的楚货的利润,来发展自身,至少冲突会削弱许多,同时再限制协约之外的楚货,肆无忌惮的流入,给益州自己的工坊,留下发展的空间……其实益州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
张松其实也有些后悔,毕竟当初是他提议刘璋,将与楚国的协议进口的楚货,作为“利益”分给其他大士族,借以拉拢住一部分,也好稳定西川。
结果反而造成了连锁反应……
也不能怪张松目光短浅,毕竟这一幕,是之前没有发生过的,以此时经济学的理论水平……看懂、吃透《管子》,就已经能算货殖之道的名臣。
实在是没见过楚国的这些花活儿!
张松好歹在一开始,就看出了楚货流入,将对益州的“士农工商”,各个阶层造成伤害,只是可惜……依旧为时代束缚,只想着缝缝补补,错过了从一开始就拨乱反正的机会。
现在楚国的技艺还在不断提升,生产力的差距愈发扩增,加之看到魏国这个成功的例子,这才渐渐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