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簪花有名(2 / 2)

温南菀景北萧小说长相忆 璇筱兮 2546 字 7个月前

景丛瑶还故意挑了挑眉,景北江眉头微颤,没有想到自家妹妹这般……喜欢凑热闹。

周围的几个姑娘听到这话,很识趣地离开了此处,留苏璃儿和景丛瑶在此处寒暄。

等人都走完了,还未等景北江开口,景丛瑶大惊:“大哥,可看到我的耳坠了,是不是掉在来时的路上了。”

说着景丛瑶就转身顺着来时的路去寻,临走前不忘说道:“大哥帮我照顾一下苏姑娘,我马上就回来。”

景丛瑶这一系列的表现让苏璃儿有些疑惑,但景北江却是倍感欣慰。

景北江定定坐在椅子上,满脸温柔:“谢谢姑娘给我做了这椅子,有心了。”

原本性格爽朗的苏璃儿今日不知为何,小脸一直通红,目光闪躲,都不敢正眼看景北江。

这不就是她今日来的目的吗,可等见到景北江,却是不知如何开口。

“大公子客气了,本来就是麻烦您帮我寻回镯子,我也没什么好感谢的,所以就……”苏璃儿两手紧紧握在一起,一副被先生查背书的拘束,立在景北江的面前。

此情此景就算被旁人看到,也不会多想到哪儿去,苏璃儿像是正在被景北江教训似的,十分乖巧地立在一旁。

看到苏璃儿这模样,景北江摇头苦笑:“姑娘这话说的,镯子都没有要回来,你都把谢礼提前送来了。”

“镯子不着急,公子的腿……”苏璃儿脱口而出,又意识到自已说得有些急了,立马垂下脑袋继续道:“那日璃儿看到公子的腿脚不便,就想着做了这东西,便于行走,听闻你的伤需要静养,所以我……”

“真的很谢谢你,这东西,比我收到的任何礼物都要好。”景北江小心翼翼地摸着椅子上被打磨得锃亮的扶手,上边还刻了吉祥的云纹,可见苏璃儿有多用心。

景北江也没有客气,要知道雪中送炭定是要比锦上添花的好。

“不过……”景北江顿了顿,抬眼看向满眼欢喜的苏璃儿,轻声问道:“这木工活复杂繁重,可不像是一个姑娘会喜欢的。”

苏璃儿释然一笑,垂眸看着自已的衣裙。

今日穿着的黛色衣裙,虽不是最好的,但也是苏璃儿挑了许久的,裙边上肉眼可见磨破了边,裙子上兰草的绣线也显得老旧了许多。

“老罗是奶娘的男人,我母亲过世后就是奶娘一直在照顾我,她知道我的处境艰难,担心等她也不在了我会被姨娘欺负,便让老罗给我教木工活,想着以后有个手艺傍身,我至少不会被饿死。”

苏璃儿这话说得是云淡风轻,但听在景北江的耳中却如同凛冽的寒风,刮着景北江的心。

见景北江神色黯淡,苏璃儿突然温柔一笑:“大公子不知,我自小就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所以我学什么都很快。”

说着,苏璃儿不再拘束,咧嘴笑着。

梅花树下,少女站在男人的面前,笑得如那绽放的梅花,绚丽而生艳。

h3class=

"sigil_not_in_toc

"3

h3

“这是谁的作品?”

“好东西,这可是好东西啊!”

“你们快来看,这是谁的作品?”

突然间,“书”的考官处引起一阵骚乱,人们纷纷围了上去,神色各异。

今日“书”的考官为首的是萧山书院的祝夫子,祝家世代文官,祝夫子的父亲曾经在先皇还是太子的时候做过太子太傅,祝家世世代代,文采斐然,出过不少大文豪。

只见祝夫子捧着一个作品,面色大喜,看着手里的东西表情繁杂。

身旁的几个人手里也都拿着几页作品,看样子出自同一人,上边有画、有文字,也不知究竟写了什么,竟然大家这般新奇。

此刻,清客节上的大多数人都围了上去,都在好奇祝夫子他们发现了什么好作品。

以往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在“书”的作品中发现了令人称赞的好文章。

许久后,只见祝夫子拿起首页,上边赫然写着三个大字《簪花记》,问道:“敢问这是谁家公子或小姐的佳作?”

众人左顾右盼,只有窃窃私语,却无人认领。

就在这时,另外一个夫子发现了什么,惊呼道:“我这有个落款,写的是‘金州杨落尘’,杨落尘是何人?”

众人又是一片唏嘘,左右问着询问杨落尘是何人,突然有人大喊:“杨落尘??!那不是温公府当家主母的名讳吗?”

这时大家才想到,温公府前些日子过世的当家主母正是叫杨落尘,且来自金州。

大家的目光又纷纷落在了温南萝的身上,只见温南萝脸色煞白,更是说不清此事究竟如何?

原来《簪花记》写的是关于女子穿衣、打扮、妆容以及雅事的记录。

尤其对一些妆容和佩饰的描述,不仅仅局限于元京时兴的打扮,更别具一格,独有特色。

祝夫子刚拿到这作品时,以为这只是关于女子打扮的作品,算不上大作。

但是上边写了一句“女为悦已者容,若只为取悦他人而作打扮,无自我,此乃女子之悲哀,女嫁人为妇,相夫教子,若其母先无自我,子女学样,无主见,无想法,随波逐流,此乃家门之悲哀,国之栋梁,其父为榜,其母为样,先擅取悦自已,再寻自我之根本,因个人之擅长,再定其本事,才可专而精。”

祝夫子已年过六旬,桃李满天下,但此生对他影响最大的却是自已的母亲。

他的母亲并非唯唯诺诺之人,正是有了母亲在家中支撑,打理好一切,上孝长辈,下教子女,父亲才得以在朝中大展宏图,可如若家中母亲是个无主见、无想法之人,那么也就没有他的今日。

正是当年他的母亲让祝夫子选择自已喜欢的、擅长的,他才去了书院教书,并没有入朝为官。

做了先生这么多年,祝夫子只觉得此生无憾。

在祝夫子看来,女子最重要的,当以“有我”才是,若是“无我”,真的出嫁从夫,那么孩子有样学样,男子狂妄,女子唯诺,阴阳失衡,定不能长久。

所以《簪花记》看似是写女子如何通过自身特点找出适合自已的妆容和穿着,可更重要的是教女子如何变得有主见,有想法,从而日后教导子女,先去发现自已喜欢的,再去悉心培养,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便也就有了专而精的本领。

所以《簪花记》称得上是女子中的佳作。

但是……

温公府的杨落尘早在数月前便已去世,那么这《簪花记》……

“祝夫子你看。”

《簪花记》并非已经成册的书籍,而是几十页散开的纸,如手记一般。

而且大家凑到一起看了又看,这《簪花记》应该不全,只有一部分,大家将“书”的作品翻了个遍,也再没翻到任何。

见清客节上的人无人认领,而祝夫子也得知杨落尘已故,那么这《簪花记》的出现就成了一个谜。

出于对佳作的痴迷,祝夫子立即让人将温南萝寻来。

温南萝早就慌了神,她也没有想到,为何杨落尘写的东西会出现在这里。

祝夫子恭敬问道:“敢问温姑娘可知这《簪花记》从何而来。”

温南萝拿起绢帕,假意擦了擦眼角,而后用团扇掩面。看似是悲伤,实则是遮住自已的慌乱,道:“母亲于数月前病逝,萝儿并不知这东西从何而来,但能在此处见到母亲的遗物,萝儿……”

说着,温南萝便小声啜泣了起来,无论谁看见都会觉得温南萝挂念亡母,触景生情。

看着温南萝这虚伪的模样,南菀只觉得作呕。

但这些都不重要,她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景北潇移步到人群最后的南菀身边,与其并肩而立,笑道:“我说这些日子你怎么这么憔悴,原来是熬夜替你母亲寻这些?”

南菀并没有看着景北潇,目光一直停留在祝夫子手中的那部分《簪花记》,冷然道:“多亏了四姑娘那日的提醒,被人忘记才是真正的消失,我不能让大家就这样忘记母亲。”

看着众人纷纷对《簪花记》的称赞,面具下的南菀已是热泪盈眶。

她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记得,金州的杨落尘,来过元京,而且不能被大家忘记。

此刻有了《簪花记》的问世,母亲被人记起了,那么温公府也不会再安稳了……

r

body

r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