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校牛在哪(1 / 2)

送你一颗子弹 刘瑜 1989 字 10个月前

我在哈佛做了一年博士后,这一年,除了领钱,基本也没有什么别的任务。为了防止自己整天缩在家里,把薄薄的那一沓钱翻来覆去地数,我决定去旁听几门课。

那天我去学校我所在的机构,跟机构里的秘书表达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说,没问题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问,有没有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我看看有什么课可选。我问的时候,想象的是几页纸,可以站那顺手翻完。结果柔弱的女秘书掏出一个庞然大物,向我递过来,我伸手一接,胳膊差点因为不堪重负而当场脱臼。

定睛一看,这本1000多页的玩意儿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几行字:

<blockquote>

Courses of Instruction 2006 – 2007

Harvard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Colleg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blockquote>

就是说,仅仅就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的简单介绍(一般3-5行的介绍),哈佛就一口气列了1000多页。我估计,把哈佛全校的课程名单一一排列出来,是不是得绕上赤道一周两周啊。

以前在哥大听课,我就觉得自己已经见过世面了。现在,捧着这个庞然大物,我有种慕容复突然路遇萧峰的悲凉感,过去六年建立起来的牛校感当即崩盘。

端着它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仔细研读起来。如同一个饥饿无比的人,捧着一个写满了各种山珍海味的菜单,边咽着口水边往下读。读到最后,就是《廊桥遗梦》里面女主角遇上男主角的感觉,之前和丈夫风平浪静的婚姻,原来不堪一击,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爱情。

当然,让我产生伟大爱情的,不仅仅是哈佛所提供的课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课程之人性化。国内的媒体,时不时地就会把“大学精神”这个话题拿出来讨论一下。基本上大家都会达成一个共识: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大学精神不应当仅仅是训练工作技能的精神。据说,大学应该熏陶的,是一种人文精神。虽然“人文”这两个字,因为靠“文人”两个字太近,已经臭大街了,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再给它一次机会。

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学,当然是因为它最有钱,然后用这些钱买了最先进的设备和雇了最牛的教授。同时,也是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哥大也有,但是跟哈佛比,是小巫见大巫)。

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这些基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这样当他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

哈佛的核心课程分成七个板块:外国文化,历史,文学、道德判断、数理判断、科学、社会分析。拿道德判断这个板块作为例子,所给的课程包括:

<blockquote>

1、民主与平等

2、正义

3、国际关系与伦理

4、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

5、儒家人文主义

6、有神论与道德观念

7、自我,自由与存在

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

9、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

10、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战

11、比较宗教论理

12、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

13、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

14、现代政治哲学史

</blockquote>

拿科学这个板块来说,所给课程包括:

<blockquote>

1、光与物质的性质

2、空气

3、宇宙中的物质

4、观察太阳与恒星

5、时间

6、爱因斯坦革命

7、环境的风险与灾难

8、现实中的物理

9、Cosmic connections

10、音乐和声音的物理学

11、看不见的世界:科技与公共政策

12、能源、环境与工业发展

13、Life as a Planetary Phenomenon

</blockquote>

其他板块,就不列了,太长。基本上,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讨会”的课程(freshman seminar)。这个freshman seminar的宗旨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课程名称非常诱人。名单太长,我只列上那些我感兴趣的课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头六臂会去旁听的课程。

<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