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重特大问题。
这个问题曾经在五十多年前引发过大事,即公元前639年,由宋国主持的孟地会盟中,宋国与楚国围绕着谁先盟誓引发一系列问题,最后爆发宋楚大战。
孙良夫是卫国国君以下的第一号大人物,荀庚是晋国国君以下的第三号大人物。
从卿大夫的排位上讲,貌似孙良夫应该先来。
晋国是中原诸侯联盟盟主,而卫国仅仅是这个同盟圈的其中一分子。
从国家地位上讲,晋国远远比卫国尊贵,貌似是晋国先来。
需要重温与卫国人的盟誓,离现在是14年了。
而与晋国人的盟誓,离现在仅仅是2年,从时间上讲,貌似卫国先来。
而且,孙良夫与荀庚两人虽说是同一天到达鲁国的。
但从时辰上讲,孙良失是上午到的,而荀庚是下午到的。
如果按先来后到的顺序,貌似是卫国先来。
这事咋整?
鲁国人的智慧不是吹的,臧孙许出面解决了这个难题。
他将列国诸侯划分成三等,分大国、中国、小国,将卿和大夫又各划分为三等,即上卿、中卿、下卿,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然后,将这三等国家的卿和大夫作了对比,就解决了问题。
具体就是,中国的上卿、中卿、下卿相当于大国的中卿、下卿、上大夫。
小国的上卿、中卿、下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卿、上大夫、下大夫。
臧孙许还振振有词道:“主公,这是历古以来的制度。
如今,卫国相对于晋国,连中国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小国。
荀庚是大国的中卿,相当于中国的上卿,当然要比孙良夫这个小国的上卿地位要高。”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当然得先与晋国人盟誓,再轮到卫国人。
于是,公元前588年周历11月28日,鲁成公与晋国上军帅荀庚举行盟誓,重温了14年前的赤棘盟会精神。
第二天,即11月29日,鲁成公再与卫国执政上卿孙良夫举行盟誓,重温了两年前的两国会盟精神。
谁都没有意见,连卫国执政上卿孙良夫也没有意见。
其实,所谓大国、中国、小国,确实是存在的。但那是大周王朝成立之初,已经对所分封的各诸侯国予以了定性。
大国,指的是公爵、侯爵这样的诸侯国,如晋国、齐国、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