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晋国对楚国的战略包围(2 / 2)

鲁国 千里草人 1514 字 4个月前

荀罃大喜,立即命令列国诸侯修筑虎牢城。

此时,郑国国君郑襄公去世了,郑国最坚定的亲楚派核心人物走了,郑国国内掌权派早已被来自晋国接连不断的军事打击给压得喘不过气来。

此时见联军在虎牢筑城,知道联军是决心非拿下郑国不可了,再靠楚国老大哥及时来救那是理想主义了,无奈向联军投降。

郑国,终于归顺了晋国,又回到了中原列国诸侯联盟大家庭。

鲁国,成了促成郑国归顺的重要功臣!

当然,这个功劳要算在仲孙蔑头上。

威压郑国归顺是晋国对付楚国的其中一环,这一环,消除了楚军北上隐患。

而且,晋国还有大杀招,那便是吴国。

吴国是一个姬姓诸侯,相传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自创的一个国家,也叫勾吴国。

当然,也有的史料记载什么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等乱七八糟的国名,据说其实都是吴国。

吴国大约位于今江苏、安徽两高官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一直以来默默无闻,被视为东夷小国。

自大周王朝建立以来,整整过了十九代,直到吴国寿梦时期,吴国才开始在春秋江湖亮相。

吴国原本是楚国的属国,吴国这样小不点的淮夷部落国家,楚国手里多了去了,所以一直以来对吴国不重视,还不断打压吴国。

这让吴国对宗主国楚国非常不满。

随着晋楚争霸愈演愈烈,晋国充分利用了吴国对楚国的不满,给予吴国强有力的军事、经济和技术支持,帮助吴国迅速强大起来。

国力日益强盛的吴国,就成了楚国的重大威胁。

两国之间不断爆发战争,吴国虽然得到了晋国的帮助,但国家实力毕竟太弱,一开始总被楚国击败。

这使楚国对吴国更加不放在眼里,助长了楚国对吴国的轻敌之心。

晋楚争霸中,晋国在总体战略部署上,看来要比楚国高明很多。

晋国的三大敌人,即西线的秦国,周围的戎狄,南边的楚国,都被晋国压制着。

对西线的秦国,晋国借弭兵会盟之际,组织联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场麻隧之战,就消除了秦国威胁。

对周围的戎狄,晋国根本不想让中原列国诸侯染指。

因为戎狄部落的土地和人口,说穿了是被晋国认为随时可以吞并的。

一直以来,晋国就是凭借着不断蚕食戎狄部落的土地而壮大起来。

一有机会,晋国就向戎狄下手。

当戎狄势力强大或者晋国自身顾不过来时,晋国就采取亲和政策,暂时安抚之。

对南边的楚国,晋国的主要心思放在中原核心的郑国、宋国这两国。

这两国一旦有亲楚迹象或者亲楚,晋国肯定出兵教训。

这就象打老鼠游戏一样,什么时候冒头,什么时候一锤子拍下去。

晋国的目的很简单,牢牢利用中原列国诸侯联盟,阻止楚国北上。

这还不够,晋国又在楚国东边扶持了吴国,从而对楚国形成了半包围的战略态势。

至于山东半岛的齐国,晋国从来没当成是敌人,但有时也当成是对手。

齐国是一个经济繁荣军事实力颇强的诸侯,晋国对齐国的态度就是不需要你成为小跟班,但必须成为伙伴。

一般情况下,你齐国在山东大地上作个威作个福也算了。但如果侵犯到晋国的核心利益,那晋国必然出面。

这个核心利益,主要的就是鲁国。

无论是晋国看来,还是鲁国自身认定,鲁国与晋国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毕竟两国都是姬姓兄弟之国,两国的历史主体责任是北方和东方的王朝屏障。

到了晋悼公时期,晋国已经形成了对楚国的半包围,又消除了西线威胁,与周边戎狄部落也都暂时没有战事,完全可以对楚国进行全面压制。

楚国当然知道晋国的用心,北上路线随着郑国叛楚已经被完全封死,晋国随时可以率领诸侯联军南下伐楚。

要命的是东线的吴国,不断侵扰楚国东境,楚国必须解决吴国问题。

围绕着吴国,晋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