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朝廷重臣竟集体请辞的局面,他万没想到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同时,他也敏锐察觉到此事背后必然有人暗中操控,能让六部尚书集体请辞。
此人必有过人之处,竟能绕过他这个当朝皇帝,直接对重臣施加压力!
“好!真是好得很!”
朱元璋连连怒斥,满朝文武无不低下头颅。
“六部尚书集体请辞,咱真是开了眼界!”
“历代帝王未曾遇到的事情,咱竟然有幸经历了!真是可笑!”
“呵呵……”
“既然如此,那咱也没有拒绝的道理,不过在你们离开之前,先把屁股给擦了!”
尽管怒不可遏,朱元璋仍强压怒火,同意了他们的请辞要求,但前提是在离职前必须妥善处理好当前危机。
“如果此事解决不好,就别怪咱让你们脑袋搬家!”
“咱就算哪怕把大明所有官员换一遍,咱也在所不惜!”
正当朱元璋情绪濒临失控之际,张有道挺身而出,试图缓和紧张气氛。
“陛下,微臣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平息江浙一带的动乱,至于其他事宜,可在平乱之后再议。”
李有道作为太子少保,虽无实权,却因深得朱元璋信任而得以提拔。
他的插话暂时缓解了朝堂内的紧张气氛,也让众人将注意力重新聚焦于如何解决江浙一带问题之上。
然而,朱元璋并未轻易放过这个问题,他质问李有道:
“你说得容易,那你说说看,此事应怎么解决?又该派何人去解决?”
此举看似对李有道不屑一顾,实则也是顾虑到太子朱标的面子。
若非朱标授意,李有道断不敢冒然发言。
整个朝廷都陷入了对江浙一带事件的深深忧虑之中,这是明朝建立以来除胡惟庸案之外最为严重的危机。
江浙一带的问题犹如烫手山芋,无人敢轻易接手。
不仅是因为能否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担忧背后的黑手报复。
正当所有人都愁眉不展之时,户数侍郎郭恒毅然站了出来。
“陛下,微臣以为有一人或许能够胜任此事。”
他的话音刚落,众人的目光立刻汇聚在他身上,连一向沉默寡言的李善长也不禁投来关注的目光。
“陛下,赵行赵大人,或能担当此重任。”
提及赵行的名字,满朝文武皆是一愣,朱元璋也陷入沉思。
他知道赵行在北平治理时的出色表现,当地社会安定、民生富庶,那时他就考虑推广赵行的治理模式。
如今江浙一带混乱不堪,或许只有赵行才能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回过神来的文武百官眼前一亮,六部尚书仿佛看到了救星一般,他们深知赵行的能力与手腕,也许他正是解决江浙一带问题的关键人物!
然而现在正是赵行大婚之日,朱元璋能放人吗?
这是个问题所在。
不过事到如今,朝廷也没有人能够胜任。
所以这件事,也必须是赵行前去才是最合适的。
这句话肯定是会触怒李善长,但此刻他们已无暇顾忌太多。
目前唯一能保住他们官位、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的,唯有赵行。
“好,传旨,速去将赵行带来!”
在这紧急关头,朱元璋当机立断地做出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