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创立已历数十年,期间以休养生息为主。
开国之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得百姓逐渐建立起一定的经济基础。
后来,赵行成功将江浙一带道和北平发展成大明的经济支柱,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实力。
如今大明境内的百姓基本实现温饱,不再有大规模饥荒发生。
尤其是在海上贸易的拓展上,引进海外优良粮种并推广种植,使得百姓粮食储备有了大幅提升。
这种成效显著,即便是在历史上最为富裕的唐朝,在普遍意义上的百姓富足上也无法与之相比!
赵行的这个想法,无疑是在为大明未来的稳健发展铺设基石。
这一点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朱元璋本人,都极为重视。
朱元璋建立王朝的目标就是国家安定,人民安康,但在治国过程中,不得不耗费大量财力以预防可能的祸患!
比如抵御倭寇等等!
从而确保江山永固。
在政务繁重之时,朱元璋常感心绪不宁,猜疑加重。
而今,他有幸倚仗赵行为其出谋划策,治理大明江山。
“你详细道来,若此策可行,咱定当倾力支持。”
听闻朱元璋的决心,赵行遂进一步阐述:“微臣认为,朝廷上下应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百姓衣食无忧之后,如何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富民强国!根基才能更稳固!”
赵行建议,在未来十年间,国库应优先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陆路交通的全面贯通。
“我朝疆域辽阔,州县众多,朝廷需负责连通各州府间的主干道路,而州府则负责完善下辖县城的道路网络,唯有四通八达,方能激活经济脉络。”
交通网络一旦构建完成,将极大促进各地州府间的经济交流与贸易往来,这无疑是大明转型的关键一步。
当前,许多官道仍崎岖难行,耗费时间且成本高昂,甚至成为官员贪腐的机会!
倘若实现路路畅通,不仅能显著提高效率,节省开支,更能强化管理,减少腐败。
此议一出,众官员纷纷热议其可行性,改善交通状况确实益处良多。
不仅利于军队调度,民众出行和货物运输,更能从整体上提振国家经济。
待谈及陆运问题后,赵行又抛出了新的理解:“除了陆上交通的畅通之后,还需疏浚水路,健全河运体系。”
“通过海上的商品流通,引入运河衔接,加速货物流转速度,并在疏浚过程中修建水坝,以防止运河堵塞或河水泛滥的情况发生。”
这样一来,海上货运可通过运河相互交融,大大提升了经济活力。
那些拥有重要河道的路政官员对此激动不已,因为赵行的方案为他们打开了新的发展契机!
许多地区虽有大河却未能充分利用,但运河一旦得到开发和完善,将使这些地区的经济优势得以显现!
对于这一系列关于交通建设和河运发展的提议,朝堂上无人提出异议。
接着,赵行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设想:
“陛下应当允许海边州县设立码头,扩大海上贸易,这对提升我大明经济大有裨益!”
“同时,微臣建议增水师,并训练出一支能驰骋海洋的战舰队伍,以为大明未来的海外拓展预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