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声音低沉,却充满力量:“他们都得到了重用与信任,你为何不能相信本王对人才的珍视之情?”
“再者,你还打算继续为那个背信弃义、舍你而去的草原朝廷朝廷卖命吗?”
“如果你选择归顺本王,本王不仅会宽恕你的部众,更会竭尽全力救治他们。”
阿史那贺鲁沉默不语,陷入深深的思考。
朱棣递来的橄榄枝,像一股暖流冲击着他原本冰冷的心田。
他们之所以向大明宣战,无非是为了求得生存,为了改变那艰苦不堪的生活。
然而草原资源匮乏,各部族间却又勾心斗角,冷酷无情。
这样的现实,让阿史那贺鲁感到锥心的痛恨与寒意。
反观朱棣,尽管他是胜利者,却以尊重的姿态对待他这个败军之将。
正是这种气度,深深打动了阿史那贺鲁。
“我……愿意归降!”
阿史那贺鲁咬牙切齿地挤出这两个字。
至少,活下来总比在此刻悲壮赴死要有意义,未来的路,谁能预知它的走向呢?
随着阿史那贺鲁的投降,草原朝廷军队彻底放弃抵抗,尽数缴械。
而在前线苦苦支撑对抗蓝玉大军的草原朝廷残部,得知阿史那贺鲁投诚的消息后,士气崩溃,或四散逃亡,或相继投降。
这场战争,最终以大明军队的大获全胜画上了句号。
蓝玉审时度势,面对败军并未穷追不舍,而是牢记赵行的教诲,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这一明智决策,无疑将为他军事生涯再添一笔辉煌的战绩。
捷报如潮,蓝玉与徐辉祖携手返回应天府,准备觐见朱元璋,汇报战况!
……
同一时刻,应天府皇宫金碧辉煌的皇宫大殿上!
除了收到蓝玉大军凯旋的佳音,还传来了朱棣力克阿史那贺鲁,并成功招降阿史那贺鲁的喜讯。
朱棣在大明境外广袤的草原上,让阿史那贺鲁这位草原朝廷名将折节下拜,无疑为燕国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利益。
面对此情此景,有朝臣再也按捺不住:
“陛下,此战实乃草原朝廷大军擅自侵犯我大明边境所引发。”
那朝臣慷慨陈词。
“燕王事实上与我大明并肩作战,若不是我朝北境军队在前线牢牢牵制住草原朝廷主力军,燕王能否击败阿史那贺鲁犹未可知。”
“此次大规模冲突,我朝投入了大量的军备物资,理应要求宁国与燕国共同承担部分费用。”
“无论如何,我们绝不能让他们坐享其成,白白捞取好处!”
在群臣的眼帘之中,燕王与宁王显然依托于大明军队的庇佑,才得以铸就今日之辉煌。
因此,他们理应以某种方式表达感激之情。
此议一经提出,朝堂瞬时被沉寂笼罩。
虽然有德高望重的大臣对此建议暗表赞同,但出于对皇权的敬畏之心,他们却迟迟未能发声。
尽管燕王与宁王已经在边境之外建立起各自的国家,但他们仍然是朱元璋的亲生骨肉,是太子朱标深情厚谊的同胞兄弟。
这番话语悄然传入朱元璋耳畔,让其内心泛起一阵暖流。
尽管燕,宁两国是他子嗣的封地,朱元璋却始终忧虑其势力逐渐壮大,恐有一天会对大明江山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