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户部已经备好招标文书,商贾们精神抖擞,跃跃欲试。
然而,只有向赵行纳贡过的商贾,才有资格踏入户部大门。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能中标。
户部对投标商贾有一套严格的审查机制。
为了给更多商贾提供机会,已中标者必须等到无人中标后,方可再次参与,仿佛是在填补空白。
同时,资质不符者严禁参与竞标。
而且,赵行还会亲自考察商贾的声誉。
如此严谨的把关,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弊端。
然而,许多新加入的商贾对此懵懂无知,试图投机取巧,蒙混过关。
尽管他们被取消竞标资格,却没有一人敢于公开闹事,更无人胆敢对赵行或朝廷表达不满。
他们只能私下里发发牢骚,暗自懊悔。
毕竟,没有人愿意轻易毁掉自己的商业信誉,他们都期待着下一次有机会参与竞标。
然而,当朱标看到大量不合格商贾被淘汰出局时,内心开始泛起涟漪。
他刚刚从赵行那里明白了利用商贾资本,巧妙实现资金流动的智慧。
如今,却又将众多商贾的投入拒之门外,这岂不是与初衷背道而驰?
尤其是此次公路建设工程所需的巨额资金,国库力有未逮,而赵行却断然拒绝接纳这些商贾的援助,难道不是自相矛盾?
朱标满腹疑惑地看向赵行,却发现他正悠然品茶,脸上毫无半分焦虑之色。
“赵大人,如此严格筛选,是不是过于严苛?”
他忍不住问:“这样一来,可供朝廷调配的资金岂不是大幅减少?”
朱标无法理解赵行的举动,困惑不已。
在欲邀商贾一同投资的同时,却又为何将其拒于门外?
赵行对此疑惑哑然失笑。
朱标尽管与其一同深入探究已有时日,此刻却仍抛出了如此稚嫩的问题。
赵行虽感无奈,但出于职责所在,决定耐心为朱标揭示其中奥妙。
“殿下,朝廷固然渴望财源广纳,却并非对所有铜臭银两都照单全收。”
他语重心长地阐述:“商贾一旦参与共建,自然手握重要的话语权。”
“倘若朝廷未能严格筛选,仅凭裙带关系任用,一旦混入品行不端之人,工程极可能陷入贪腐漩涡。”
“更有甚者,那些财力不足之辈或许中途撤资,导致工程停滞。”
“他们或是以次充好,草草应付;!是半途而废,置之不理。”
“这样一来,工程质量岂非埋下了重重隐患?”
“因此,无论朝廷财政如何捉襟见肘,也必须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否则,一旦发生变故,引发连锁反应,后果之严重,实非朝廷所能承受。”
赵行一番鞭辟入里的剖析,犹如拨云见日,令朱标茅塞顿开。
“是我才疏学浅,未能预见到此类风险。”
他深感钦佩,再次见证了赵行处事之严谨认真。
然而,朱标内心的疑云刚散,新的问题又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发现,一些外国商贾遵循赵行设定的规则行事时!
户部官员在审核环节竟简化了几道手续,相较于对待本国商贾,显得格外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