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涉及到朱元璋与李善长的兄弟情谊,这件事已非他所能决定。
实际上,朱元璋能容忍主动辞职的官员安然退出,已经远远超出了赵行的预期。
朱元璋的火爆脾气世人皆知,向来难以服软。
然而,今次却罕见地做出了让步,足见他的内心深处正悄然发生转变。
赵行发问之际,朱元璋并未急切回应,而是沉思片刻,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身旁的朱标虽然病体缠身,但目光如炬,紧紧锁定在父亲朱元璋身上。
他心中涌起一丝欣慰,平素霸道强硬的朱元璋,这次并未对淮西勋贵赶尽杀绝,实属难得。
赵行与朱标对朱元璋的这一决策皆感惊讶。
若他向来如此通情达理,何以早前几桩案件会牵连广泛,导致无数无辜者丧命?
两人面露困惑,等待朱元璋给出解释。
朱元璋嘴角微微一撇,话语间带着几分冷淡:
“咱放过他们,并非意味着对所有人都网开一面。”
“首批获准离京的勋贵中,有清白之人,但也有手脚不干净的家伙。”0
“就算他们出了京城,也不一定能安然回到家乡。”
“或许半路遭遇山贼,或突发意外,总之,他们的返乡路注定不会平静。”
朱元璋语气平淡得仿佛在谈论日常琐事,全无对人命的敬畏。
他这番轻描淡写的话语,让赵行和朱标对他的认知有了颠覆性的刷新。
明面上宽恕,暗地里索命,这样的朱元璋,让他们始料未及。
先前,他们以为朱元璋已收敛锐气,不再那般严酷无情,此刻才明白,是他俩想多了。
朱元璋依旧铁石心肠,视人命如草芥,任何触犯皇权威严之人,都难逃他的严惩。
表面上,他在朝堂上慷慨许诺勋贵回家养老,实则早已暗中布下天罗地网,意图在其返程路上进行伏击。
这些人看似逃脱一劫,实则命悬一线,而朱元璋则借此博得了仁慈之名,实则阴险至极。
赵行深知朱元璋的狠辣手段,虽对此感到震惊,但并未多言。
毕竟那些勋贵确实有不光彩的过去,即使有立功表现,也无法轻易抹去他们的罪行。
作为臣子,他对朱元璋表里不一的做法虽感寒心,但也只能默默接受。
“陛下已有定夺,微臣不敢妄加评论。”
赵行谨慎地表示,但在提到李善长的处置时,他建议稍作延期。
他清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故只负责为朱元璋出谋献策,从不质疑其决策。
言多必失,这是赵行时刻谨记的教训。
在赵行看来,李善长才是整个棋局的核心。
只有李善长倒下,淮西势力的官僚体系才能彻底崩溃。
朱元璋与朱标对赵行的提议表示不解。
毕竟自从齐王事件以来,赵行一直在步步紧逼李善长,而后者却懵然不知,已深陷圈套。
朱标甚至觉得赵行此举过于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