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的成功案例,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激起其他部门的热烈反响,大家开始积极探讨如何在各自领域复制这种发展模式。
很快,他们商讨一番意识到,大明内产业种类越丰富,对提升国家整体实力越有益。
这些年来,在赵行的引导下,众人视野豁然开朗,不再被旧观念束缚。
此刻,御书房内汇聚的都是支撑大明江山社稷的栋梁之才,他们齐心协力,为国效力。
朱元璋目睹此景,内心满溢喜悦。
正当众人围绕各种发展规划热烈交谈,一片祥和之际,太监的一声通报如冰水浇头:
“陛下,李善长求见。”
闻此言,原本热烈的讨论声瞬间戛然而止。
谁都知道,李善长此次进宫,必定是有备而来。
他那咄咄逼人的做势力,实在让人避之不及。
朱标下意识地看向父皇,而朱元璋的目光则悄然锁定在赵行身上。
正是赵行曾建议朱元璋暂且隐忍,待时机成熟再对李善长动手。
如今,连李善长自己都坐不住了,朱元璋倒要看看,赵行对此有何应对之策?
赵行察觉到朱元璋的视线,嘴角勾起一抹淡然微笑:
“陛下,时机已至,宣他进来吧。”
朱元璋微微颌首,示意太监传唤李善长。
此刻,各部尚书齐聚一堂,朱元璋倒要瞧瞧,李善长此行究竟能掀起多大的浪花。
李善长昂首阔步踏入御书房,身形挺拔,精神抖擞,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聚焦在他身上,揣测他的来意。
面对满屋子的尚书大人,李善长略显勉强地行了个礼:
“臣,参见陛下,参见太子殿下。”
他极力收敛平日的傲慢,摆出一副恭敬姿态,企图以此博取各部尚书的好感,同时向朱元璋表达对皇权的敬重。
李善长为了达到目的,可谓是费尽心机,算无遗策。
然而,他与朱元璋数十年的交锋,早已让朱元璋看清他的真实面目。
朱元璋嘴角挂着冷笑,明知故问:
“李大人今日进宫,所为何事?”
此刻,李善长全然没有察觉到气氛的紧绷,竟将朝堂上那套陈词滥调又原封不动地搬了出来。
他悠然道:“陛下,如今那些已归乡的勋贵且不论,尚有许多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元老,也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
“他们为朝廷鞠躬尽瘁,朝廷自然该给予丰厚的回馈,让他们在退隐后衣食无忧,安享晚年。”
“这样做,既能抚慰那些忠心耿耿为朝廷付出的功臣之心,也能彰显朝廷的仁德。”
“所以我建议,按照之前在朝堂上提出的方案,赐予他们大片良田,配以农户供其役使。”
“再将一些朝廷经营的生意交由他们打理,让他们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