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行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不仅没消除他们的困惑,反而让他们更加迷惑。
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
“你就不能痛痛快快地说个明白,非要说的这么圆滑?”
“你到底怎么想的,给句痛快话!”
朱元璋的耐心已经被赵行消耗殆尽。
面对朱元璋的焦躁,赵行翻了个白眼。
这老朱啊,逮到机会就要数落他几句,似乎不骂两句就不舒服。
赵行心中暗叹,自己的观点明明已经融合了他们两人之所长,说得够清楚了。
于是他再次解释道:
“太子殿下是希望平衡大明各州府的发展,其实,即使应天府同样繁荣起来,也不一定非要迁都。”
朱标听闻此言,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父皇,儿臣所忧正是如此。”
“作为大明国都,如果发展水平还不及其他州府,不仅面子上过不去,也会让应天府百姓心中产生落差。”
“国都如果显得贫弱,百姓就很难产生敬畏之心,外邦使者见了也会轻视我大明。”
朱标一口气说出自己的担忧。
在他看来,大明固然需要全面发展,但皇权所在之地,更应成为万民敬仰的圣地。
明白了朱标的思路,赵行微微一笑:
“殿下不必焦虑,回京后,我会让相关部门详细统计各州府的情况,找出问题所在。”
“同时,收集百姓意见的任务也可以交给他们来做。”
“至于迁都的事,我认为目前并无必要。”
“就算将来真的要迁都,也应该在全大明实现普遍繁荣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否则,可能会导致地区经济差距过大,让百姓误以为皇权有所偏袒,对某个州府特别关照。”
“等调查结果出来,我们再针对应天府的问题精准施策,只要把它建设得同样繁华,殿下的忧虑自然就迎刃而解。”
朱元璋对赵行的建议深表赞同,毕竟迁都不是小事,既耗时费力,又难以得到朝臣的一致同意。
相比之下,推动应天府经济发展,使应天府成为大明的经济中心,显然更为可行且效果显著。
“赵行的建议很好,应当实施。”
朱元璋果断地说:“回去后立即在朝会上讨论应天府的发展问题。”
如今,像北平、山东等地的经济,在赵行的治理下早已超越应天府。
应天府百姓虽然身处天子脚下,却活得不如那些州府的平民,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
如今赵行提出了提高应天府经济的方案,朱元璋自然是全力支持。
当然朱标的心思,是守护皇权的尊严。
对此,朱元璋心知肚明,并未流露出丝毫责备之意。
当朱元璋与赵行达成一致意见之际,朱标却突发奇想,有了另一个观点。
他面向朱元璋和赵行,话语掷地有声:
“父皇,赵大人,朝廷固然能通过朝廷途径收集各种信息,但这终究比不上亲临州府,身临其境,这样才能亲眼所见真实景象。”
朱标目光炯炯,继续道:“我想亲自走遍各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