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好哇!要赚钱,先修路。”
“可大明有些地方山路十八弯,发展节奏难同步,现在汽车一来,再偏远的地方,也能拽进经济大漩涡。”
所有人恍然大悟。
但在赵行看来,这些都是表面文章。
他们之所以显得开窍,不过是想在陛下面前,太子跟前显摆一下。
他们可没那么笨,一点就透!
赵行哪吃这套,马上笑着给他们出难题:
“既然你们都懂了,那就说说看,具体怎么操作?”
“有谁能告诉陛下和太子,哪些产业最适合咱大明朝发展?”
“怎么用好汽车的优势,推动产业发展?”
这一问,刚才还争着表决心的大臣们立马傻眼了。
他们确实知道交通对经济的重要性,可真要让他们拿出个执行方案来,那就懵圈了。
陛下朱元璋一看这情形,心里那个堵啊,跟胸口压块石头似的。
这些大臣,平时嗓门挺大,关键时刻掉链子,真给朝廷丢脸!
赵行都说得这么明白了,他们竟然连个像样的主意都憋不出,连个基本思路都没有。
养这么一群糊涂蛋,真是糟心到家了!
朱元璋气得都不想正眼瞅他们。
就在这时,一群务实派官员站了出来:
“赵大人,我们可以用汽车搞南北特色商品交易。”
“比如,把北方草原的牛羊拉到南方,南方的土特产送至北方,相互补充。”
“以前虽然也有南北贸易,但靠马车拉,量小效果一般。”
“现在汽车民用化,交易额上去了,利润自然翻倍涨。”
随着这些官员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朱元璋和太子朱标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这一群务实派官员,可不是仅仅依附于赵行这棵政界巨擘的荫庇之下,也不是徒有其名的空壳。
他们实实在在掌握着几手硬本领,个个都是实打实的能臣干将。
此时,赵行轻轻点头,赞同道:“没错,正是这样。”
他语气沉稳,继续展开论述:“要想拓展经济版图,首要之举便是自我审视,自己有何能力?如何在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同时弥补不足之处?”
“人啊,既不能浑水摸鱼,得过且过,更不能敷衍塞责,消极应付。”
赵行目光炯炯,话语掷地有声:“一旦朝廷都开始消极怠工,那么这个王朝距离衰败也就为期不远了。”
“也许有人觉得我在危言耸听,但我现在必须严肃提醒大家。”
赵行语重心长,神情凝重:
“倘若朝廷和百姓都满足于当下,衣食无忧便安于现状,丧失了进取之心,那么日后大灾必将再次席卷大明!”
朱元璋与朱标听罢,脸色瞬间变得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