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败笔并非毫无价值,反而是今人避免重走老路的宝贵教材。”
“我泱泱大明,只有在历史那些一次次挫折中痛定思痛,才得以磨砺前行,才能日益强大。”
“大明,更应牢记前朝以血与江山为代价换来的教训,一刻也不可忘怀。”
说到此处,赵行故意停顿,目光看似不经意地掠过方孝孺。
方孝孺将赵行的统计表梳理得井井有条,让赵行对他另眼相看。
然而此刻,赵行需说服朱元璋与朱标,不要步入歧途。
他只是淡淡地扫了方孝孺一眼,然后语重心长地道:
“前朝之所以灭亡,正是因为过度征税,导致民不聊生。”
“然而,面对饿殍遍野的惨状,前朝皇族依旧纸醉金迷,极尽奢华,迫使百姓走上反抗之路。”
“显然,不顾民生实际,盲目增税,绝对是大错特错。”
“只有愚蠢至极的人,才会妄想通过加税来充实国库。”
“这样的行为,无异于亲手拆毁我大明的根基。”
“前朝的教训,正是告诫我们切勿重蹈覆辙。”
“试问,朝廷一旦增税,百姓会因此更加勤勉劳作,以求换取宝钞,还是怨声载道,加速滋生反叛之心?”
赵行这一席话,如同锋锐的剑刃直刺问题核心,使得整个朝堂瞬间陷入紧张氛围。
他剖析的现实,字字如珠,无法反驳。
朱元璋这些前朝人,对朝廷一旦施加重重苛捐杂税,底层百姓生活将陷入何等困苦有着深刻的认知。
他自身便是因不堪忍受层层加码的征税压迫,愤然挺身,举起反叛大旗,投身起义。
那时的他,并未选择更为辛劳地劳作以换取糊口之饭,而是毅然选择了抗争而非屈服。
因此,对于在新城加重税赋可能引发的后果,几乎无需过多思量便能预见。
无人敢断言,在困境面前,百姓首选的将是默默承受,加倍努力工作,而非奋起反抗。
黄子澄与方孝孺两位大臣,听罢赵行这一席直指要害,力度十足的反驳,不禁瞠目结舌,半晌无法合上惊讶的嘴。
他们未曾料到,赵行的言辞不仅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更将事态的严重性直指可能导致百姓再度揭竿而起的境地。
须知,百姓之所以起义,无非是朝廷步步紧逼,使其无处可逃,生活无以为继。
这恰恰是华夏大地历朝历代兴衰更替的根源所在。
如今,若大明朝廷也步其后尘,执意推行苛捐杂税,那无疑需做好迎接百姓可能再度起义的心理准备。
赵行一番言辞落下,朱元璋沉吟良久,陷入深深的思索。
赵行虽未直言,但其意已明:若诸位不怕激起百姓的反抗,那便放手增税吧。
此刻,朱标也恍然醒悟,若依方孝孺之策行事,大明恐将面临险境。
“那你认为该如何是好?”朱标询问道。
“报告中的数据明明显示,新城百姓已开始适于安逸,早已没了进取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