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行一席话,如春雷炸响,彻底颠覆了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既有认知,甚至令朱元璋等人瞠目结舌。
此前,黄子澄二人描绘的严峻局势与赵行此刻的淡然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让朱元璋与朱标陷入了深深的纠结。
若是听之任之,如何确保未来大明不会陷入动荡?
若执意增税以调控,又恐激起民愤,动荡立刻显现。
此刻,赵行却声称有解决办法,满朝文武的目光瞬间汇聚在他身上,人人屏息凝神,期待他解开眼前的困局。
赵行并没被众人的灼热目光所影响,他依然按照自己的逻辑节奏,从容阐述:
“户部对新城税额暂且不设,并非无所作为,实则是新城初创,需在实践中找寻最适合的定位。”
“只有深入理解新城经济的全貌,才能制定出贴近民心的政策。”
“毕竟,欲速则不达这句老话,诸位都应铭记于心。”
“我所主张的解决之道,是借力于物价调控。”
“通过大明企业,调整市场价格,提高成本,有效地抑制商家利润过度膨胀。”
“朝廷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物价,就如同掌握了驾驭经济巨轮的舵盘。”
“物价上涨,百姓消费开支随之增加,自然会激发他们更加勤勉地谋生。”
“世间万物,何曾有过永恒不变之理?”
“怎可认为百姓富裕就是过错,一看见百姓富足便迫不及待地增税,硬生生将他们拉回贫穷的深渊?”
“如果固守阶级偏见,始终视百姓为低人一等,无权享受丰厚的财富,这样的大明又谈何发展?”
这一番话如石破天惊,整个殿堂陷入一片寂静,朱元璋与众臣都在细细思考着其中深意。
的确,赵行的见解鞭辟入里,为何非要通过增税引发民怨,而不尝试简单直接的物价调控呢?
而他言辞间还有另一层深意,更是让众人面露羞愧。
谁不曾出身于百姓,谁家没有几个困苦的亲人?
为何对百姓的富足如此难以接受?
朱标心中的疑团还没完全消散,他再次问道:
“赵大人,你的策略确实具有可行性。但是,贫富差距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数据表明,汽车站周边的新城区百姓相较于其他州府明显富裕,单靠物价调控,真的能够填平贫富间的沟壑吗?”
“如今新城百姓生活富饶,其他州府的百姓难免心生不满。”
站在太子的高度,审视整个大明的脉络,此事绝非寻常小事,而是潜藏着巨大隐患的大事。
朱标以此提醒赵行,尽管已有应对之策,但问题的本质并未消除。
仇富心态的根源,终究在于贫富差距所引发的心理失衡,进而滋生嫉妒与愤怒。
如果不从源头上化解矛盾,早晚将酿成更大的风暴。
因此,他期待赵行能拿出一个釜底抽薪的彻底解决方案。
赵行深深一叹,言语间流露出无尽的无奈:
“殿下,你必须认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贫富差距的问题,根本无法彻底根除,更别提消除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