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臣子明智地选择了缄默,只愿明哲保身,安然度日。
时下朝局混沌不明,多言恐招灾引祸,众人自是慎之又慎。
朝堂局势微妙中,赵行及其务实派虽势力强盛,幸而其举措皆为江山社稷。
偏偏此时,太子党军突起,处处与赵行相抗衡。
再者,马皇后仙逝,无人能再制约朱元璋。
如此一来,朱元璋仿佛一枚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发。
故而,群臣秉持避祸哲学,默认了朱元璋的决策。
朱元璋稍作等待,见无人异议,心下顿感畅快。
“既然众卿无异议……”
“陛下,微臣有话欲言。”
正当朱元璋满意欲结此议,方孝孺忽而挺身而出。
朱元璋闻声,眉头不由自主地皱起。
未待朱元璋询问,方孝孺已抢先开腔:“陛下,微臣认为此举实无必要。”
“太子殿下仅是外出巡视,归期虽未定,相信不久即归。”
“臣以为,无须藩王插手朝政,且历朝亦无藩王理政之先例。”
“陛下若感疲倦,可将部分政务委于殿内大学士及六部,以解陛下之忧。”
“如此,陛下可获更多休憩时光,国事亦有臣僚襄助。”
“总而言之,藩王涉足国政,实为欠妥之虑。”
方孝孺此言,道出了众多臣子心中的顾虑。
正义凛然的言辞,既表异议,又不直指君王,满含对朱元璋的关切之情。
方孝孺之高明,在于既能免去干预朝政之嫌,
又能将难题引向历史,既无前例,而朱元璋也非无力理政,大明朝无需破例。
更值得称道的是,方孝孺提议由殿内大学士及六部分担重任,合情合理,又不失分寸。
且殿内大学士与六部仅作初审,最终裁断仍在朱元璋。
方孝孺言辞严谨,滴水不漏,令朱元璋亦无从反驳,心中不致不悦。
方孝孺言毕,黄子澄亦挺身而出。
“陛下,臣知身为臣子不当妄论皇权,但藩王涉政,绝非善策。”
“若藩王另有所图,内外勾结,大明恐生不测之变。”
“燕王虽为陛下至亲,亦为一方之主,岂能兼顾两朝政事?”
朱元璋被方孝孺与黄子澄的一唱一和弄得无可奈何。
二人言辞间,皆以大明安危为念,找不出半点差池。
朱元璋目光闪烁,转而望向赵行。
“赵行,你意下如何?”
赵行自知手头工作有序推进,无需特别陈词。
上朝以来便企盼早日散朝,精神不振。
未料,朱元璋竟会询及己见。
此刻朝中有臣进谏,异议显现,朝堂气氛迥异。
按理说,赵行该慎重表态,选择立场。
然而,赵行何许人也?
岂是泛泛之辈!
赵行的语调不温不火,淡淡言道:“陛下,此乃皇家家务,臣的意见并不重要。”
朱元璋闻言,嘴角不禁抽搐,心中暗道:
这家伙,竟是铁了心要做壁上观,连表面功夫都懒得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