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务必整装待发,预备迎接那风雨欲来的战斗!
赵行心中早有预感,今日朝堂之上,朱元璋极有可能宣布由朱棣来监管国之重器。
此刻一瞥见朱棣稳稳站在朱元璋身侧,他暗自点头,料事果然不差。
虽说前次朝会,朱元璋已狠狠训斥了方孝孺那群书生气十足的臣子,
但谁又能料定,今日的朝堂他们是不是会故技重施,再来点小手脚呢?
赵行暗忖,若他们够聪明,就应收敛锋芒,莫与朱元璋硬碰硬。
反之,将矛头巧妙转向朱棣,找寻朱棣的破绽,这才显真智慧。
然而,朱元璋心底里却巴望着方孝孺等人能蹦得更高些。
假使他们不够机警,仍旧逆流而上,企图劝阻朱元璋,朱元璋自有一套手段应对。
无论如何,朱元璋眼下正等待那个契机,一个能一举击溃方孝孺等派系的机会。
正当赵行心中盘算种种可能时,朝会的大幕悄然拉开。
太监依照惯例,扯开嗓门喊道:“有本早奏,无事便退。”
文武百官个个心思活络,此时皆默不作声,无人愿意在这微妙时刻当出头鸟。
毕竟,朱棣或将主政之事已传得沸沸扬扬。
即便是务实派的官员也深知,此番各派角力,必将白热化。
且此战非比寻常,败者恐将彻底退出朝堂舞台,
更甚者,恐将撼动大明王朝的权柄稳定。
如此较量,即便是中立派的官员也心弦紧绷。
其他派系落败尚可商量。
万一赵行所属的势力败北,那无需多言,所有务实官员都将卷铺盖回家。
留下的空白,自然会被那些书生填补。
这样一来,不愿选边站的中立派官员,日后的路可就荆棘密布了。
书生掌权,中立派若不同流合污,
下一个被排挤的,或许就是自己。
再者,若书生势力坐大,巩固自身势力最快捷的方式,便是壮大实力。
中立派的优势在于,他们随时可以依附任何一派。
也因此,中立派成了各派既想拉拢又需警惕的目标。
拉拢他们,因其在朝中实力不容忽视。
警惕他们,因若其力量不受己用,即可能转为强敌。
这种微妙平衡,中立派官员心知肚明。
他们清楚,一旦皇权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唯有二途:
或是依附强权,或是凭借手腕,在失势官员留下的空缺中迅速抢占一席之地。
借此,方能增强中立派的力量,确保自身安全。
因此,虽眼前危机四伏,却也潜藏机遇,中立派官员个个紧张而又充满期待。
那些小派系更是翘首以盼,紧张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