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时,不仅朝堂无他们立锥之地,就连地方上也难以立足。
于是,方孝孺等太子党成员,挖空心思讨好朱标,期望这位未来帝王能成为他们的靠山。
如此一来,待朱标登基,他们便是新王朝的开国元勋。
这也是为何中间派官员心思活跃,纷纷试图向太子党靠拢的原因所在。
此刻,太子党迎来了绝佳良机。
黄子澄语气深沉地道:“现下,众多中间派官员纷纷寻求加入我们,渴望在太子党胜利后成为新朝的中流砥柱。”
“直接与朱棣对抗,或施加压力,并非明智之举,不如借这些人的手行事。”
“高明!这计谋实在妙不可言!”
“黄大人真可谓当代的智囊,堪比诸葛亮啊!”
方孝孺猛地一拍大腿,笑得颇为狡黠。
黄子澄这一计,实为一箭双雕之策,既保太子党免于直接涉险,又能挫败朱棣。
若真能让朱棣离开京城,同时削弱赵行,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他们,无疑将大获其利。
不过,方孝孺随即眉头紧锁。
“黄大人,尽管欲投奔我方者众多,但他们大多平平无奇,无甚作为。”
“要在朝中说话有分量,有资格对付朱棣,乃至同时打压赵行,地位低下之人是无法担此重任的。”
令方孝孺苦恼的是,挑选一位合适的先锋人物,是计划成败的关键。
朱棣作为藩王,本就地位显赫,更兼朱元璋对其重视有加。
至于赵行,更是无需多言。
尽管赵行时常惹得朱元璋怒目圆睁,但事实上,朱元璋最为信赖且不可或缺的仍是赵行。
以朱棣和赵行的地位,一般小角色想要撼动他们,恐怕奏折未达天听,便已不翼而飞,即使送达,朱元璋或许也不会过目。
因此,能为太子党冲锋陷阵者,必须是重量级人物。
黄子澄见方孝孺满面愁容,得意一笑。
“方大人不要慌,我已有心仪人选。”
“言官御史赵怀玄、刑部尚书李明,及几位殿内大学士重臣,均表达了与我们合作的意愿。”
“此外,兵部、刑部也有官员暗中与我接洽。”
“这些人个个在朝中赫赫有名,一旦他们共同指摘朱棣与赵行,即便陛下心中存疑,也不得不加以考虑。”
他接着道:“陛下心思细密,一旦对一件事生了疑,那疑虑便会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若能得到陛下的信赖,自是万幸。”
黄子澄言及权贵时,面上那份得意之色愈发浓烈。
有此等位高权重之辈与他并肩,足见其在众人心中的分量何其重要。
朱元璋越是将重任赋予臣下,越是彰显他对他们的深信不疑。
事实上,朝臣们的话,真假与否,朱元璋是否采信,
全凭这些人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几何。
诸如赵行这等位高权重者,即便朝堂上轻轻一个喷嚏,退朝后朱元璋也会遣御医探视是不是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