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这换谁受得了?”
“再说了,陛下,一个巴掌拍不响,你怎么就单训我一人?”
“应该把黄子澄他们也叫来,一块儿教训,这才公平嘛。”
“你……”
朱元璋差点被赵行这套似是而非的道理噎得背过气去。
他心里明白,招惹赵行的,往往都是自己送上门的。
而这正合朱元璋的心意。
黄子澄,方孝孺虽位不高,但身为太子党,成了儒臣中的领军人物。
只有他们先露头,其他儒臣才会跟着行动。
所以朱元璋怎会真的去训斥他们?
若真这么做,恐怕只会让其他儒臣更加胆战心惊,更不敢露面了。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添堵吗?
朱元璋心底清楚,自己的私欲驱使下对赵行的举措,实则有失公允,将这位挚友视作了自己的棋子。
然而,换做其他臣子,他或许会觉得这番利用理所当然。
毕竟,身为帝王,君命不可违,生死予夺,不过是权力博弈的一环。
唯独对赵行,这份情感超越了单纯的君臣界线。
官场上,他们是君臣,私下里,却是跨越年龄的莫逆之交。
多年来,朱元璋早已将赵行视为心灵的支柱,在权位的高处感受孤寂之时,赵行如同一抹温柔的光,照亮了他的心房。
故而,他不愿用对待寻常臣僚的手段来驾驭赵行,更不忍二人关系堕入冰冷的君臣对立,水火不容的境地。
简而言之,朱元璋视赵行为并肩作战的盟友,也是知心的朋友,一个共享荣耀,共赴未来的伙伴。
面对赵行的不满,朱元璋只好柔声劝慰:“赵行啊,咱又岂会不明了你的心性?知道你本不愿陷于尔虞我诈。”
“但你应知晓,这盘大棋少了你便无法推进。”
“忍耐一时,待尘埃落定,我必为你撑腰,你有任何需求,我无不允之。”
此言出自帝王之口,已是对赵行极大的体恤与尊重。
帝王几时如此低姿态与臣子交谈?
赵行非愚钝之人,深知适时退让,否则便是不识抬举。
“好吧,我懂了。”
“近期我会在朝堂上尽量低调行事,但若黄子澄,方孝孺再行挑衅,我也不会再手下留情,哪怕影响到陛下的布局,我也要让他们吃些苦头。”
赵行言辞坚定。
闻言,朱元璋嘴角不由抽搐:“你这小子,真会气人!”
这番话,确是触动了朱元璋的怒气。
大明之内,除马皇后外,无人敢如斯顶撞于他。
而赵行面无惧色,反问:“陛下以为,人应有自己的原则和独立思想,还是盲目追随他人?”
此问令朱元璋一愣,心中暗想:这是谈哲学的时刻吗?
然而,在赵行的追问下,当即是义愤填膺:“当然是要有独立思想!”
“众人若皆盲从,与傀儡何异?”
“浑浑噩噩,生命何谈价值?”
“古来英雄豪杰,圣人君子,哪一位不是坚守信念,方成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