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大人,你想想,这技术每年冬天都能用上,赚回几百万并不是难事。”
辛敏善的商业头脑敏锐,从这次危机中看到了机会。
毕竟高丽冬季多雪,蔬菜短缺,这是全国上下的难题。
因此,他坚信这钱能够赚回来。
正当朴子浩迟疑的时候,更高的报价传入他们的耳朵。
“我出三百万!”
“朴大人,再不决定,就没有机会了。”
辛敏善一听价格喊到了三百万,搓着手急得团团转。
可惜他手里没有那么多银子,而且做主的是朴子浩,朴子浩不同意,他也只能干着急。
“三百万第一次!”
报价声落下,一时间没有人再跟进。
拍卖的叫喊声已经是热火朝天,内侍的声音响亮得穿过密集的人群:
“三百万,第二次警告啦!”
话音刚落,他举起锤子就要落下,那一刻,空气像凝固了一样。
朴子浩心里火烧火燎,脱口喊出:
“三百一十万!”
就在这一刹那,朴子浩感觉像是被一股冲动牵着走,完全没想后果,跟着辛敏善的路数。
先把技术弄到手再说。
朴子浩这一喊,站在旁边的赵行和朱棣相视一笑,那份默契无需言语。
今天这场戏,其实是两人精心布置的局,高丽使者这步棋,早就被他们算进去了。
屋子里挤满的有钱人,都是赵行找来撑场面的“临时演员”,目的很单纯:把价格抬上去。
在喧闹和争夺的热潮里,朴子浩这些人急着要赢,理智都快没了。
如果不是情况这么紧急,他们可能会想明白,大明是怎么知道高丽大棚具体有多少的?
毕竟,高丽又不是大明的小跟班,一回自己国家,那可就是他们的地盘,没人能随随便便知道他们的动作。
这大棚技术的买卖,说到底,就像是一场赌博,买了就不能反悔。
“赵大人,你怎么肯定高丽使者会接这个棘手的东西呢?”
那些看似在竞拍的人,其实都是赵行安排的“配合演员”。
要是朴子浩不上钩,整个计划就泡汤了。
赵行笑着回答朱棣的疑问:“高丽使者远道而来,足以说明他们对我们技术的渴望。特使出马,显然是有备而来。”
“再加上我们精心布置的气氛,从街头巷尾,都在给他们心理压力,让他们以为大棚技术赚翻了,才会有这么多人抢。”
“作为有任务在身的使者,空手回去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所以,我断定,他们肯定会按照我们的剧本走。”
朱棣听了,赞赏地笑了:“赵大人高招,真懂人心啊。”
赵行摆摆手,态度谦虚:“成功也有殿下英明果断的功劳。”
话题一转,他又指向朱元璋:“要说摸透人心,我比陛下差远了。”
朱棣赔笑,不敢对父皇妄加评论。
赵行随即正色道:“殿下,每一项技术的背后,都是研究院的辛苦,田里辛勤的农民、官员和守护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没有他们,再好的点子也白搭。应该奖励每一个参与者。”
赵行不贪功,反而提到别人的成绩,这让朱棣更加敬重他:
“应该这样,本王答应你。”
“我替他们先谢谢殿下,这样做肯定能鼓舞士气,让大明更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