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为如此,没采取任何防备措施,反而给了赵行在外布局更多的自由空间。
这一段时日,朱标的身子骨说不上崩塌如朽木,也算不上是好了,只好蜗居在自己那金碧辉煌的宫殿里,绕着方寸之地踱步徘徊。
虽不至于重演陕西那段晕厥的日子,恍惚迷离,但稍行数步便心跳如鼓,气息粗重。
寝宫门外的世界仿佛成了不可触及的地方!
朱标虽无法亲自操持国事,可性命无虞,这份安心足以让不少人胸中燃起希望的火花。
而朱标身体状况的阴晴不定,也让朱元璋心绪起伏,朝廷大事愈发难以兼顾。
于是,无论是国家要务还是琐碎杂事,最终拍板的往往是朱棣。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子澄、方孝孺等“太子党”成员个个谨言慎行,尾巴夹得紧紧的。
生怕宫墙内的任何风吹草动惊扰了朱标,让他心忧不已。
好在朱标安然返回京城,之前众人忧虑的朱棣趁机独揽大权的阴霾总算烟消云散。
“太子党”与朱棣之间的针锋相对也随之缓和。
时光如水平淡,不经意间半年已逝!
这一日,朝会之上,文武百官按部就班报告各自政绩。
户部侍郎郭恒汇报完事务,眼神一闪,看向朱棣:
“燕王殿下,你可记得,高丽向我大明朝借贷的八十万两白银?按约定,半年需偿还半数。”
“如今期限已至,高丽方面却毫无动静,甚至连使者都没派遣一名。”
“户部多次书信催讨,至今石沉大海。”
郭恒话落,满朝上下精神为之一震。
这半年,朱标缠绵病榻,智慧担当赵行也不在京,新策没出,朝廷运作如常,波澜不惊。
日常的汇报枯燥乏味,几成官员们的催眠曲。
今日,终于迎来一件不寻常之事,所有人的目光不由自主聚焦于朱棣。
而蓝玉等武将眼中,更是跃动着期待的光芒。
这笔贷款计谋出自赵行,背后藏着深远的布局。
给高丽设局,寻机兴兵。
一听说可能有战事,武将们顿时精神抖擞。
朱棣本就是马上争天下的信徒,瞬间嗅出了战火的气息。
若是在燕地,他早已点兵东进,直指高丽。
但此刻,作为监国藩王,一举一动皆需审慎,以免授人以柄,尤其是“太子党”。
朱棣并没独断,而是向群臣求策:“众卿家,对此有何高见?”
“燕王殿下,微臣以为,朝廷应正式致函高丽,提醒其债务。”
“对,我大明礼仪之邦,即便兵戎相见,也应先礼后兵。”黄子澄、方孝孺急忙展现自己。
“太子党”见朱标归来,料定朱棣监国时日无多,开始有些嚣张,四处显威,连蓝玉之言也敢反驳。
自然,蓝玉等武将面对这些平日里嗤之以鼻的文官,怒火中烧,纷纷发声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