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从使者的言辞间,识破了高丽并非真无银两,实则是刻意刁难。
小小高丽,竟也敢如此玩弄他朱棣,这口气怎能轻易咽下?
“燕王殿下英明!”
“确实该给他们些颜色看看。”
蓝玉等武将,对朱棣的决定表示了由衷的赞同。
大明日渐强盛,敢于挑衅者越来越少。
就连北元,也甘愿低头,不再挑起纷争。
因此,如今寻一场战争,实为不易。
蓝玉等武将,见到战争的曙光,意味着又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脸上不禁洋溢着兴奋。
黄子澄、方孝孺等朝臣,目睹此景,无人再敢异议。
朱标虽已回京,但他们多月没得见其面。
虽然私下探得消息,朱标安好,正调理身体,
但只要朱标一日不临朝,朝廷一日便是朱棣的舞台,他们这些太子党的官员便一日无所作为。
出兵高丽,即使素来与朱棣意见不合的蓝玉等武将也积极响应,
这无疑是又一股力量向朱棣倾斜。
加之实务派官员的支持,可见拥护朱棣的力量已不逊于他们太子党及中立派的官僚。
此刻反对朱棣,无疑是自寻烦恼。
更何况,中立派是否会与他们同舟共济,还是没知数。
一旦中立派选择坐山观虎斗,他们这些太子党人物,根本无法与朱棣抗衡。
于是,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虽极不愿见到朱棣那志得意满的样子,
也只能强压不满,不敢表露分毫。
至于金胜贤等高丽使者,个个面色苍白如纸,仿佛末日降临,天地崩裂。
在场众人皆是颤抖不已,纷纷跪倒在地,乞求之声此起彼伏,如同秋风中的落叶。
“燕王殿下,万望息怒!我高丽绝无故意拖延之意,实乃诚意没达。”
“殿下,我国君主对大明怀有崇高的敬意,视为学习之典范,断不敢稍有怠慢。”
“确然,燕王英明,高丽虽疆域不大,却也有百万人口,一旦烽烟四起,最受苦的必是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啊!”
然而,金胜贤等使臣的恳切言辞非但没能浇灭朱棣的怒焰,反而像油浇烈火,让他的愤怒更甚。
“区区弹丸之地,竟也敢在大明面前耍手段?不给你们一点教训,何以知天高海深,自食其果!”
朱棣话音刚落,蓝玉等猛将立刻拍手称快,他们历来轻蔑那些光说不练的文臣。
蓝玉因与朱标有着特殊的情谊,内心深处实则对朱棣存有戒心,时刻保持警觉。
此刻,闻朱棣话语铿锵有力,彰显权柄,字字如锤,正合了这些武人的心意。
“愿随燕王殿下,挥师东征!”
“大明国力强盛,军资丰盈,我等早已枕戈待旦,不出旬日,大军即可启程。”
“岁末之前,必让高丽王匍匐于殿下足下,任凭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