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章vi(2 / 2)

中世纪女领主 三春景 3377 字 5个月前
🎁美女直播

在这个时代,情报获取不易,佩巴蒂公司忽然大批销售起了食糖,大家有不同的猜测,但极少有人知道他们是从布鲁多进的货。而少数知道的人,也不会知道布鲁多的食糖是自己产的,只当他们也是做转手的生意。正在分销商们交换‘情报’时,货栈的负责人来了,让伙计打开仓库的同时,也和分销商们谈起了出货的事儿——这些分销商大多不是在西岱做生意的,他们拿到从佩巴蒂公司货栈里批发来的商品,会运到外省的广大土地去贩卖。

他们往往不只做一个品类,但品类也不会太杂就是了。不过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愿意买一些食糖。不同于很多商品,其销售情况要看潮流和消费习惯,食糖却是此时大家都喜欢的。只不过有的人可以随意消费,有的人喜欢却实在消费不起罢了。

这些分销商在检查过陶罐里的食糖品质后,都露出了兴奋的神色,在自己的进货单上添了一笔。

因为是分销,所以都是以‘125磅’为单位销售的(一桶就有125磅了)。这些分销商多的有一人就能拿走上千磅的,最少的也得有一两多百磅。如此货栈开门分销第一天,就批发出了5000磅!

这些分销商心里也是有算计的,佩巴蒂公司的货栈销售的食糖都是最优质的,拿到地方去卖,轻轻松松能卖到2苏每磅。作为一种国际商品,食糖的价格也很透明了。

分销商们的进货价是17芬尼,这每磅就有3芬尼的赚头。若是贩125磅,就是1镑半还多的毛利润。

很少有人只批发125磅的,大多是几百磅的样子。这样只在食糖一项上,他们就赚到几镑毛利了。至于说最大的成本‘运输费’,因为食糖是贵价商品,就算是几百磅食糖,两头役畜也能搞定了,算起来很容易负担。

要知道,这年头的城市中,就以西岱为例吧,一名资深木匠或石匠,标准年薪也不过1280芬尼,就是5镑出头。他们都是收入较高的技术工人了,和一些小商人收入情况也差不多——这个收入其实是比一名普通的祷告牧师还要高的!

如果批发并售卖出500镑的食糖,获得的毛利超过一名普通祷告牧师年薪的收入。那这对日常其实也就是挣辛苦钱的分销商,就很了不得了。

当然,这个销售额也令货栈的负责人很振奋。他们的毛利也是每磅3苏,批发出5000磅食糖,那就是六十多镑的毛利了!六十多镑在此时绝对不是一笔小钱,普通骑士一年也就是这么多收入。而这,才只是个开始呢!

因为第一天来的都是最相熟、最积极的,普遍也比较阔气,之后大概就没有这么大的出货量了。但不管怎么说,头一天就出掉了五千多磅的食糖,这足够令人振奋——除了五千磅食糖批发分销出去,还有前面商店的零售呢!

这一天还刚好是星期日,虽然这个宗教上规定是休息日的日子,对很多穷苦人来说并不能真正休息。但在西岱,还是有很多中产阶级家庭,甚至较为富裕的小市民家庭,家里的主妇会在这一天去过教堂后,来市场,或者商店较多的街道逛一逛。

见到往常不卖食糖的佩巴蒂货栈也出售食糖,品质极佳,买一些也是应有之义。

“看起来真不错,比隔壁波尔东大街上,药铺里销售的食糖好多了!看看多干净啊,是琥珀色的,还一点儿没结块!”闻到蔗糖香气的家庭主妇们聚拢在放着食糖的货架旁,对打开的一桶食糖评价道。

布鲁多生产的食糖本就是优质的,再加上运输时间短,相比起自东方远道而来的食糖自然更有优势——虽然糖理论上不会过期,但古代的制糖技术很难保证纯净和浓度,一些古法制糖得到的糖块,时间长了也会发霉长毛就是这个原因。

运输时间长,而且一路都在潮湿的船舱中,不说发霉,多少是对食糖的品质有影响的

虽说这些零售的食糖对比别家出售的食糖,并无多少价格上的优势,但品质出众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卖点。

好的食糖放在货架上,有需求的市民看到了就会想着可以买一点儿——毕竟,工业社会之前,商品无法保证质量稳定。即使是一家作坊生产的,也可能前一批还不错,后一批就差着不少了。

好不容易遇到了优质商品,手头有钱,又确实有需求,大家采购的意愿还是比较高的。

“请来2磅。”一位中产阶级的家庭主妇直接对店员说道。

2磅说起来也不多,换算一下700克都不到,日常制作甜点和普通菜肴都要使用的话,其实消耗的也快。但此时糖是贵价商品,大家用的比较节省,一次买2磅就算多的了。

相比起批发销售,零售的利润更高,不过这就是细水长流的生意了,一天两天卖不了多少。

在不少家庭主妇选购食糖时,一个穿着毛皮衣服,戴着黑色帽子的老人走进了货栈。他名叫约翰,是西岱新崛起的中产阶级的一员,而且是上层中产阶级——他在乡下有自己的小庄园,在城里也有自己的生意。

他和主持这座货栈的先生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平常关系很好,也相信佩巴蒂公司的信誉,所以正式的采购总会来这儿。

他此次采购是为了自己的婚事——他已经六十岁了,曾经有过一段婚姻,此次却是和一个年轻的、大约才15岁的女孩儿结婚。

这样的婚姻在后世看来是荒谬的,但在此时却非常常见。甚至男方不必为这段年龄差距巨大的婚姻放低要求,照旧可以选择门当户对的结婚对象。

之所以年轻姑娘愿意嫁给年龄上足够做自己祖父的男人,有多方面的考量。有时这就是一种家族联姻,新郎的年纪自然无所谓。有时,姑娘自己也愿意,因为嫁一个年老的丈夫也有好处。

老夫少妻,夫君往往会比较宽容,这在此时就是了不得的优点了!毕竟此时的丈夫对妻子往往非常粗。暴。另外,年老的丈夫死后,都会给年轻的妻子留下一笔财产,这就是年轻姑娘再嫁的资本。不少姑娘再嫁往往比初嫁更好,也是因为这笔不菲的嫁妆。

甚至说,和年老的丈夫结婚,还是一个极好的‘过渡’。老丈夫并不严厉,她们正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比较轻松地学会一个主妇应该了解的技能。等到再婚时一切得心应手,也不会因为日常犯错被丈夫责罚。

约翰是一个比较宽和的人,对自己年轻的妻子也很期待他和此时很多年老娶妻的男性一样,期待年轻姑娘给自己萧索的晚年带来一些生机,并且在实际层面照顾自己的晚年(妻子+女儿+护工?)。

约翰示意拿着采购单的管家去和货栈的伙计沟通,自己则是在货架之间踱步,精明地挑剔着这些新上架的商品。他也是听说佩巴蒂公司的商队从特鲁瓦冷集市而来,带来了很多新货物,挑选余地会更大,这才选择今天来采购的。

他当然也看到了货架上的优质食糖,确定其优秀品质后,很快做出了决定。对自己的管家吩咐道:“食糖,食糖我们得改一改,买一桶吧,我看这一桶也没有多少。婚礼用完,就剩不了多少啦!”

零售很少遇到这样的大客户,伙计连忙搬来没开封的一桶食糖。还当场打开了,让约翰可以检查——任何时代,商业欺诈都不是稀罕事,在监管聊胜于无的中世纪更是如此。多的是卖的时候商品是一个样子,到手回家一看是另一个样子的。

约翰却没有仔细检查,还要看看桶底是不是品质和表面一样。主要是他和这家货栈已经建立起了信任,货栈主管都是合作伙伴了

一天之内,像约翰这样的顾客还是少数,多数顾客都是2磅、1磅,甚至半磅地买。真要短时间内看销售量明显变化,还是要看批发的。

第一天之后,其他分销商慢了一步,但陆陆续续也来了——第二天,批发给分销商两千多磅,第三天差不多。再之后,一个礼拜内,都维持着每天1千磅左右的销售额这样一来,十天就批发出去了17000磅左右的食糖,这就是这批货的一多半了。

另外货栈主管也没闲着,这段时间还主动联系了西岱城中居住的王公贵族,直接给他们推销自家的食糖。

宫廷的订单是没办法了,可这些王公贵族府上,总有一些能拿下的。而他们的日常消耗又不是普通市民能比的,几乎个个都像约翰做婚礼采购一样,一桶一桶拿的!

靠着上门销售,又是两千多磅的出货量。这也不是一次性的,这些王公贵族的府邸,又不是一次采购一年的就和货栈前面店铺做的零售生意一样,也是要细水长流的。

总之最后一算账,三万多磅食糖,用一年时间去销售的话,轻轻松松,都不费劲的——几乎不用多思考,西岱的货栈主管就决定申请明年多入一些食糖!

而和这家货栈一样,其他地区负责销售的,都有差不多的申请。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