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擅长冲锋陷阵,每逢战斗,必然冲锋在前,悍不畏死,凭借满腔血勇击穿敌人阵型,立下无数战功。
在征战沙场的过程中,鳌拜逐步悟出一个道理——人不是万能的!
总有什么东西是你学不会的。
比如:他不擅长运筹帷幄,不会修理损坏的军械,不懂分派粮草,亲信副将受到致命伤,鳌拜束手无策。
如今虽然身居高位,文武百官无不惧怕他的威严,但是,让鳌拜处理春耕秋收、监察刑部断案,鳌拜就算愁的把胡子掉光,也想不到解决之法。
你不擅长,总有人是擅长的。
鳌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肯定有别人能够做到,运筹帷幄有军师司马,修理军械有工匠,分派粮草有主簿,救死扶伤有军医,断案有刑部侍郎。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让非专业的人,有多远滚多远。
鳌拜是行伍出身,自幼从军,心知不靠谱的主帅,会造成何等损伤。
带兵打仗,出错是要死人的。
那么,有没有一种人,擅长查找满清境内的反清势力、完颜余孽?
当然有。
那就是他们本身。
没有人比反清势力,更懂这些势力该如何运作,没有人比完颜余孽,更懂如何借用天命教、白莲教的力量。
让英雄去查英雄。
让好汉去查好汉。
鳌拜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在背后轻轻地推一把,就能够稳坐泰山。
把所有的势力加起来,算上南宋派过来的高手,比如追命,想杀鳌拜的不超过三家,绝大多数势力,都想保全鳌拜的性命,让鳌拜去和康熙斗。
鳌拜杀这些人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的下死手,他们却很少针对鳌拜,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达成默契。
世上最爽快的事,就是你毫无顾忌的攻击敌人,敌人却不想让你死。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担心的?
只要性命无忧,就能随意冒险。
这就是鳌拜答应主持这场辽东武林大会的原因,他从一开始就想到,自己的敌人不是完颜家,不是天地会,而是少年皇帝,是粘杆处的高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两虎相争,猎人得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诸多智者布下棋子,究竟谁会成为得利的渔翁、猎人、黄雀?
谁是捡便宜的鬣狗?
吃腐肉的秃鹫,又是谁呢?
不知道!
这种事情根本无法预测。
就算预测千百种可能,也肯定会出现缺漏,微小的缺漏,会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最终彻底影响大局。
比如,鳌拜肯定想不到,萧思衡会不会脑子一热,冲上去与他搏命。
萧思衡一边等人到来,一边下意识询问练霓裳:“娘子,你说古往今来最聪明的人是谁?说一个名字!”
练霓裳笑道:“官人,我是在蜀地长大的,武侯墓就在定军山下,我会说出哪个名字,还用问一遍么?”
“比诸葛亮更聪明的人呢?”
“嗯?”
练霓裳心中一惊。
这个问题,着实不好回答。
“妾身不知,请官人指点。”
“事后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带着毕生的记忆,重新活一次,他就是世上最聪明的人,因为他全都经历过。
我曾听过一个故事。
某天,诸葛亮一觉醒来,发现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东吴联姻、白帝城托孤、挥泪斩马谡,都是南柯一梦。
他口中念着,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书童的声音。
有三个人来拜访先生,一个黑脸大汉一个红脸大汉,为首的叫刘备。
这一刻,诸葛亮没有丝毫犹豫,来不及为秋风五丈原而悲伤,后汉三国年间所有智者,都将会面对古往今来最恐怖的智者——事后诸葛亮!
啧啧啧~~
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是非常佩服的,可惜啊,世间之事,哪有重来的机会?终归是梦幻罢了!”
萧思衡略有些感叹。
练霓裳微笑道:“官人,你莫不是受了什么刺激?还是中邪了?”
“没事,就是在胡思乱想,我最近在研究山字经,思维比较混乱,这玩意儿太玄乎,脑子正常的练不成。”
山字经是直达内心的绝学,会引动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愤怒就是愤怒,高兴就是高兴,哀伤就是哀伤,再怎么精巧的谎言,再怎么精湛的演技,能够瞒过所有敌人,却无法瞒过自己。
想要修成山字经,不仅需要灵动至极的思绪,还需要一门诚心正意、稳固本心的绝学,要保持本心不动。
练到大成之后,既化身万千,又万法归一,想怎么变化就怎么变化。
心念一动,气质随之更改。
萧思衡原本擅长势大力沉、力大砖飞的武技,修成山字经后,可以模拟出段誉的气质,施展逍遥派武技,或者模仿西门吹雪、叶孤城等至纯剑客。
无论什么心法妙诀,哪怕是契合女子的心法,比如慈航剑典、天魔大法,萧思衡都能修成,进而万法归一,取长补短,化万千秘术,为穿心一箭。
元十三限创出伤心小箭时,顺带创出七十七门武技,其中有十三门是当世一流绝学,因此把自己的名字元限,改为元十三限,也算是一种纪念。
同时,这也是元十三限顶着自在门的门规诅咒,大肆收徒的原因。
他会的绝学实在是太多了。
练霓裳认真的说道:“官人,想要掌控山字经,需要正心之法,江湖人多会想到佛道两家的观想炼神之术,但若论正心之法,应当以儒家为尊。”
这话绝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示十五岁的时候,便已经正心。
《礼记》对此更有详细论述,后世之人无论看没看过礼记,只要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肯定听过这段名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