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选人才?自古以来治理天下的,必定资于人才,而创业、中兴之主,所资尤其最多。为什么呢?因为只是简单地继体守文,按照老办法,那么得到中庸之才,也足以共治天下了;而如果到了艰难之际,非得卓荦瑰伟之才,才能共济难关。因此这些大有作为之主,必有不世选拔之才,参赞翊佐,以成大业。然而自古以来抱有不群之才者,多为小人之所忌嫉,小人或者以黯暗伎俩中伤他们,或者指责他们为朋党,或者诬蔑他们以大恶,或者贬擿他们以细小的过失。而这些贤人,他们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难于自进,耻于自明,虽然身负重谤、屡遭深谴,仍然安于义命,不复自辨。如果不是至明之主,深察人之情伪,怎么能辨别他们是无辜的呢?陛下临御以来,用人很多了,世人公认以为端人正士的,往往闲废于无用之地;而陛下寤寐侧席,却有乏材之感叹,怎么不留意去观察一下呢!
什么是变革士风?总体而言,用兵与士风,似乎没有什么关联,而他们其实互相为表里。士风醇厚则议论公正而是非分明,朝廷赏罚当功罪而人心悦服,咱们参考本朝嘉佑、治平以前的历史就可以知道这些。数十年以来,士大夫奔竞日进,论议徇私,邪说利口,足以迷惑人主之听。元佑期间的大臣,持正论的比如司马光之流,皆是社稷之臣,而群枉嫉妒他,指他为奸党,颠倒是非,政事大坏,终于导致了靖康之变,这绝非偶然的结果。我私下观察近年以来士风尤其浅薄,随时好恶,以取世资,潝訿(xīzī,意思是众口附和,诋毁诽谤)成风,这难道是朝廷的福气吗?大抵朝廷设耳目及献纳论思的官员,虽然允许他们以风闻观察弹劾大臣,但是至于重大事情,还是必须核实而后再处理。如果没有事实依据,那么诬陷别人以罪行,服谗搜慝,就会得以中害善良,这些都不是修政的好办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何谓爱惜日力?创业、中兴这些事情,就犹如建设大厦,堂室奥序,它的规模可一日而成,但是鸠工聚材,积累财富则不是一日所致的。……天下没有不可为之事,也没有不可为之时。只有失去时机了,那么小灾祸就拖延成为了大灾祸,容易的事就变成困难的事情了。
什么是务尽人事?臣以为天人之道,其实是一致的,凡是人之所为,即天之所为。人事尽于前,则天理应于后,此是自然之符啊。因此创业、中兴之主,只是尽力而为,尽力在我而已,他们谦虚地把成功因素归之于天。而今未尝尽人事,敌人来了我们自己却先退屈,而想着责功于天,这能行吗?……
什么是寅畏天威?臣以为天之于王者,犹如父母之于子,爱之越深,则责之越切。所以对他的要求约束也就越多。因此人主之于天戒,必定恐惧修省,所以叫做寅畏之诚。……希望陛下推至诚之意,正厥事以应之,则变灾难而为祥瑞了。
以上这六条策略,都是关乎中兴大业的,希望陛下率先推行这些策略。
当今朝廷不乏人才,将士足用,财用有余,足以为中兴之资。陛下春秋鼎盛,欲有大的作为,有什么事情不可去做成功呢?关键是要痛改前日之辙,果断推行这些政策罢了。当年唐太宗认为魏征为敢言,魏征拜谢说:“是陛下引导而使臣敢言,不然的话,谁怎么胆敢逆鳞批评呢。”今为臣没有魏征的敢言,然而却想展尽底蕴思考,也是臣深入思虑的结果。希望陛下赦免进谏者的愚直,而奖赏他的拳拳忠心。
上疏奏入后,皇上赐诏褒谕了他。
张浚自从被贬斥之后,他屡次想起了李纲的忠心,因此现在数次在皇帝面前说李纲忠诚,赵鼎也在皇帝跟前说李纲才器过人。因此在十月份,朝廷就把李纲任命为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后来又下旨,让他来到朝廷奏事完毕之后再去赴任。
也就在这几天,淮东宣抚使韩世忠,上奏伪齐刘豫派遣沂、海州等签军攻犯涟水军,韩世忠派遣统制官、吉州刺史呼延通等人率领大军击殪(yì)了他们,几乎全军歼灭,所脱逃的敌人没有几个。宋皇帝赵构说道:“这些人都是中原赤子,为刘豫逼胁,死于锋镝,真是可悯啊。可以让人收拾他们的遗骸进行埋瘗。仍令出榜晓谕中原民众,使他们知道朝廷矜恤的意思。”于是赏赐给呼延通袍带,赏赐给将官拱卫大夫、贵州刺史王权已下金碗,仍以呼延通为果州团练使,其他将士也推恩有差,不同程度受到奖赏。
“可是,此时的宋帝心事有谁知?”
李纲的上奏确实是一片忠心,但是在政治上很不成熟,因为他完全不理解宋帝赵构的心事。而张浚等人对宋帝赵构朝廷的政策把握分寸很是到位。因此,宋帝赵构一直在主战派、主和派以及中立派之间来回摆动。于是在十一月,宋帝赵构下诏说:“荆、襄、川、陕等地现在驻扎屯宿有大量兵力,关于军队管理、措置事宜,委任至重,虽然已经任命席益为制置大使,但是关于军队的调发节制,权力应该隶属于督府,现在就诏令张浚前往视师,仍谕诸路将领军士知悉。”
高忠义本身就是陕西人,对西北部非常熟悉。为了防住西部一线,高忠义就上奏说:“梁、洋等州肥沃土壤达到数百里,环以崇山,南控巴蜀,北拒秦陇,东阻金、房,西拒兴、凤,可以求战,可以求守。而当今两川民众,往往逃跑趋往川蜀中部,不敢复业开垦,因此许多土地荒芜了。关中、川蜀这些地方,本来就是天府之国,容易形成独立王国。但是如果给这些地方多屯驻军兵,那么粮食就不足以赡养众军;如果少屯驻军兵,那么势必又不足以抗击敌人进攻。因此应当派遣一个文臣为统率,分别让几个宣抚司带领大兵驻扎在此,再派遣一下忠良大将统领他们,这样既能保证当地安全,又能防止地方割据。这样,如果遇到防秋之际,金人进攻时就可以由绵、阆等州提供粮食物资。如果能这样的话,那么军兵可以长期驻守,而民众可以长期安居乐业。”宋帝赵构就下诏令宣抚副使邵溥、吴玠选择两个郡的守臣抓紧时间去落实。
但是军队屯田的最大弊病就是要经常进行轮换,产粮责任根本落不到实处,收成基本还是靠天吃饭。以前的时候,吴玠就苦于军储不继,在兴元、洋、凤、成、岷五个郡州兴治官庄屯田,又调遣戍兵治理褒城废堰,当地民众知道灌溉可以使用了,就都愿意回来从事农业,皇上还下诏书进行了嘉奖。因此这时漕臣郭大中就对吴玠说:“汉中土壤肥沃,虽然每年都能得到营田粟米一万多斛,但是民众还是不敢恢复作业。因为屯田的士兵经常会掠夺他们的粮食。如果能使当地民众自己耕种,而由朝廷按照税收进行征收,那么所得到的就会被军队屯田收成好得多了,甚至于几十倍都不止。”吴玠采用了这个政策,每年的收入果然多了许多。
由于粮食逐渐多了起来,吴玠就又准备恢复陆路运输,他让诸路转运使带着管辖范围内居民的户籍来到军中。宣抚副使邵溥劝阻他说:“今年初春时驱赶梁、洋等州留下了的民众背负粮食去秦州,当时人们饿死了十之八九,怎么还能那样干呢!况且宣抚司已经收取了蜀地民众的运脚钱一百五十多万,怎么忍心还让他们在陆地上运送粮食呢!”吴玠就听从了他的劝告,推行水运粮食了。但是征调船夫水运粮食,经常发生一些船夫谎报粮食丢失、被水冲走的情况。于是漕臣郭大中大就采取许多考核激励措施,以重利诱导商贾贩运粮食,这样节省了平常运费的一半还要多。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宋帝心事有谁知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宋帝心事有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