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萧萧心思一动,或许自己可以等哥哥回来之后,让他陪着自己去一趟。
眼见为实嘛。
如今北戎一心念着要南下,除了君主扩大版图的雄心壮志外,也有民生艰难的关系。
要是北戎自己过得好呢?
是不是就能尽量减少两国开战?
裴萧萧开始在心里琢磨起这件事。
就是不知道她哥什么时候回来,这会儿,应该已经到西南了吧?
也不知道有没有见到崔绩的兄长。
对方愿意跟着她哥回来,检举揭发崔鄂吗?
那可是他的父亲。
裴萧萧心中一叹。
并非所有人,都能如崔绩这样有勇气去子告父的。
何况还是这等抄家灭族的十恶不赦之罪。
韩长祚的礼物今天送到裴萧萧的手上,只能说是赶巧了。
今天她们几人相聚,并非是因为这事。
裴萧萧这段时候一直都在忙着医者学馆开设的事。
前期工作都准备地差不多了,如今只剩下授课老师这一件。
至于学员招募,裴萧萧很有信心。
别的不说,孟氏商行这块金字招牌在,学员就少不了。
退一步说,真要没有学员,慈幼堂的孩子们也有不少心向医术的。
能有一门技艺,离开慈幼堂后,靠自己的双手吃饭,是他们最为重视的事。
慈幼堂不可能养着他们一辈子。
都是有手有脚的人,也不是七老八十走不动路,他们正年轻,正是最有活力,最有朝气的时候。
谁都不想仰人鼻息过一辈子。
每回有管事的前去慈幼堂探望熟人,这些孩子就会流露出艳羡的眼神。
管事一个月可能拿不少月钱呢!
要是他们往后自己也能成为管事,或者自立门户,支个小摊子或者小店,足以让自己温饱,那就很满足了。
不过授课老师,倒是成了最大的难点。
有水平的人,无论是大夫,还是其他行业,都喜欢敝帚自珍,不是自己看中的学生,多少会留一手。
这就和裴萧萧开设这个学馆的初衷背道而驰。
她开设这个学馆,不仅是因为这个时代缺医少药,平头老百姓病了,却因为高昂的诊费与药费,硬扛着不看病,生生把小病拖成了绝症。
还因为她希望推动医学的发展。
这个医术学馆,不单单是输送医学的新生力量,更是一个技术交流平台。
没有网络,交通也不发达,出门基本靠走,交流基本靠嘴。
不见面,根本没有即时交流的机会。
就算有,也仅仅存在于两三人这样的小型聚会上。
五人,乃至十人以上的大型交流,在这时候,是非常少见的。
经史子集这类的学术交流倒是很多,各地的书院就会举办。
但其余的技艺,都被归类为旁门左道,并不看重。
裴萧萧希望打破这个桎梏,逐渐扭转这个印象。
百技百艺,只要存在,就是合理,就应当给予发展的机会。
汰旧扬新,推动它变得更好。
这并非利于当代人,更是造福于后世千秋。
裴萧萧的愿景很伟大,但可惜愿意响应的人很少。
一听说需要将自己毕生心血,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不认识、不相干的外人,许多老医者就纷纷摇头拒绝。
忙活了快一个月,裴萧萧的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也不过求来了两位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