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跟《拯救大兵瑞恩》正好相反,这部电影是牺牲八个人拯救一个人,但救的不单单是瑞恩这个普通士兵,救得还是一个生的希望。
可就算是这样这部影片最让人深思的依然是八个人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去敌后营救一个人,这种做法是否值得?
由此拓展,也就带来了关于影片核心主旨的探讨——生命的价值到底如何衡量。
电影为了让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剧情编排上层层递进,巧妙至极。
首先,利用片中的人物立场抛出观众的内心想法。
马歇尔将军在做出搜救瑞恩的决定前念了一封悼亡信,那是林肯总统写给一位母亲,她在南北战争中失去五个儿子。这处情节有两个含义:
不能让悲剧重演。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争就是为了拯救世界上千千万万陷入苦难的生命,但如果连一个母亲唯一幸存的儿子的生命都无法拯救,那这场战争还有什么意义?
马歇尔将军代表了那些认为应该搜救瑞恩的观众。
同时八人小队出发伊始,机枪手莱宾和狙击手杰克逊分别发了一番牢骚,大意为:瑞恩的命是命,搜救小队八个人的命就不是命吗?
用八个人去换一个人,这是浪费战争资源。
这处情节体现出小队成员十分不理解拯救瑞恩的意义,而他们的立场也最直观的反映了大部分观众的想法。
因为这些关于战争的反思跟对人性的思考,所以这部电影很成功,直接横扫当年的奥斯卡,成为了影史留名的经典电影。
而《稻草之盾》是比这部电影更特别,近乎是在挑战现在流行的很多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近乎是在剖解人性,各种灵魂拷问。
如果这一次救的不是唯一的孩子,不是生的希望,而是一个十恶不赦无可救药的变态杀人魔呢?
虽然清丸国秀的童年遭遇值得同情,但这不是他可以无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但为了维护所谓的法律跟人权,类似拯救大兵瑞恩一样,依然是派出了这样一个护卫队,然后用牺牲数名优秀警察的代价把他送去审判,值得吗?
这样一个主题在各种关键细节跟剧情反转的铺垫下可以把无数观众看的义愤填膺非常愤怒,所以最后的结局是让无数观众大呼过瘾,去他妈的法律,如果不能还受害者还一个母亲真正的公道,这样的法律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