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杂证谟诸风2(2 / 2)

景岳全书 佚名 3539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少,未必杀人则可,而云风少则不可也。非痰则已,是痰亦南北俱有。若水土之外湿

,东南虽多;而乳酪之内湿,则西北尤多也。虽痰之为物,本为湿动。然脾健则无,脾弱则

有,而脾败则甚。是可见因病所以生痰,非因痰所以生病也。凡治失其本而欲望病愈者,未

之有也。

又丹溪曰∶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与瘀血,宜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

姜汁;在右属痰属气虚,宜二陈汤、***汤加竹沥、姜汁。

据丹溪此说,若乎近理,故人多信之,而不知其有不然也。夫人身血气,本不相离,焉

得以左为血病,右为痰气耶?盖丹溪之意,以为肝属木而位左,肝主血也;肺属金而位右,

肺主气也;脾属土而寄位西南,故亦在右,而脾主湿与痰也。然此以五行方位之序,言其理

耳。岂曰西无木,东无金乎?且各经皆有左右,五脏皆有血气。即如胃之大络,乃出于**

之下,则脾胃之气亦出于左。又岂左非脾,右非肝,左必血病,右必痰气乎?然则何以辨之?

此惟《内经》以阴阳分血气,以左右言轻重,则至当也。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又

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又曰∶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夫阳病

者,即气病也。气本乎阳,而阴邪胜之则病也。阴病者,即血病也,血本乎阴,而阳邪胜之

则病也。从者病轻,男病宜右,女病宜左也。逆者病重,男病畏左,女病畏右也。以此辨之

,而再参以脉色,察其病因,则在气在血,或重或轻,斯得其真矣。若谓左必血病,右必痰

气,则未免非痰治痰,非血治血,而诛伐无过,鲜不误矣。

论真中风

属性:观刘宗浓《玉机微义》云∶余尝居凉州,其地高阜,四时多风少雨,天气常寒,每见中

风或暴死者有之。盖折风燥烈之甚也。时洪武乙亥秋八月,大风起自西北时,甘州城外路死

者数人,余亦始悟《经》谓西北之折风伤人,至病暴死之旨不诬,丹溪之言有所本也。吁!

医之不明运气、地理、造化、病机之微,而欲行通变之法者,难矣哉!

据此一说,是诚风之杀人也。然风气兼温,虽烈未必杀人,惟带寒威则杀人耳。矧以西

北地寒,而塞风起于八月,则寒随风至,寒必彻骨。凡暴露之人,虽曰中风,而不知实中阴

寒之毒也。此在强者固能支持,弱者焉得不死。然亦以所遇之异,故特纪。若此方是真中风

邪,则亦百十年间始或仅遭一二。而此证之不多见者,从可知矣。此外如贼风虚邪之伤人,

则岁岁有之,处处有之,是无非外感之病,未闻有因外感而卒然昏愦致死也。矧今人之所谓

中风者,或于寂然无风之时,或于食饮严密之处,素无外感而忽然运仆,忽然偏废。此其是

风非风,又可知矣。而尽以风治,其能堪哉!

论续命等汤

属性:按历代相传治中风之方,皆以续命等汤为主。考其所自,则始于《金匮要略》附方中有

《古今录验》续命汤,然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此自隋唐以来,则孙氏《

千金方》乃有小续命、大续命、西川续命、排风等汤,故后世宗之。无不以此为中风主治矣。夫续命汤以麻黄为君,而以姜、桂并用,本发散外邪之佳方也。至小续命、大续命、西川

续命等汤,则复加黄芩以兼桂、附,虽曰相制,而水火冰炭,道本不同,即有神妙,终非余

之心服者。其他无论,独怪乎河间、东垣、丹溪三子者,既于中风门皆言此病非风矣,而何

于本门皆首列小续命汤,而附以加减之法。曰∶无汗恶寒,麻黄续命汤;有汗恶风无热,桂

枝续命汤;有汗身热不恶寒,白虎续命汤;有汗身热不恶风,葛根续命汤;无汗身凉,附子

续命汤。若此诸法,但用治外感则可,用治内伤则不可。而三子之卷卷不舍者,皆此数方,

又何前后之言不相应耶?再如大秦艽等汤,在《机要》《发明》俱云∶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

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如是血弱不能养筋,宜养血而筋自荣,以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主之。夫秦艽汤虽有补血之药,而寒散之剂居其半。夫既无六经之外邪,而用散何为也?既无阻

隔之火邪,而用寒何为也?寒散既多,又果能养血气而壮筋骨乎?秦艽汤且不可,愈风汤则尤

其不可者也。吾不知用此法者,果出何意?

论治中风(共三条)

属性:凡治风之法,宜察浅深虚实及中经中脏之辨。盖中经者,邪在三阳,其病犹浅;中脏者

,邪入三阴,其病则甚。若在浅不治,则渐入于深;在经不治

,则渐入于脏,此浅深之谓也。又若正胜邪者,乃可直攻其邪;正不胜邪者,则必先顾其本,此虚实之谓也。倘不知此,

则未有不致败者。

一、大风大寒直中三阴致危者,必用《金匮》续命汤去石膏治之。若风寒在经,而头疼

恶寒,拘急身痛者,宜麻黄汤、麻桂饮随证加减主之。甚者亦宜续命汤。若头疼有汗恶风者

,宜桂枝汤,或五积散。若风邪在经,热多寒少,而为偏枯疼痛发热者,宜大秦艽汤主之。

甚者,愈风汤亦可。

一、风寒诸病,无非外感证也。如轻浅在肺者,则为伤风。稍深在表里之间者,则为疟

疾。留连经络者,则为寒热往来。遍传六经,彻内彻外者,则为伤寒、瘟疫。久留筋骨者,

则为风痹、痛风,或为偏风。风热上壅者,则为大头时毒。风湿相搏者,则为大风、疠风。

浮在肌肤者,则为斑疹、疮毒。感在岭南者,则为瘴气。凡此者皆外感风寒之病,俱有门类

,方论具载各条。舍此之外,但无表证者,均不得指为风也。

述古治权变

属性:许胤宗治唐柳太后病风,脉沉欲脱,云∶服汤药无及矣。即以黄防风煮汤数十斛,置

床下熏薄之。是夕果语,更药之而愈。

王克明治卢州王守道风噤不能语,以炽炭烧地热,洒以药汤,置病者于上,须臾小苏。

若此二者,以病至垂危,药不能及,亦治风之权变也。

诸风论列方

属性:麻黄汤(散一)桂枝汤(散九)麻桂饮(新散七)愈风汤(散五六)排风汤(散百五)

五积散(散三九)续命汤(散五一)小续命汤(散五二)大续命汤(散五三)大秦艽汤(和

二四五)

论外备用方

属性:二丹丸(补一五六养阴血)黄丸(补一五五虚风)八风散(和二百四十风邪上

盛)省风汤(和二三九风痰)清心散(和二四九风痰)琥珀寿星丸(和百十三风痰)

涤痰汤(和二四八风痰)四白丹(和二五四清气消风)顺风匀气散(和二四二行气

疏风)薏苡仁汤(和二四七中风流注)虎骨散(和二百五十半身不遂)防风通圣散(攻

十六风热便结)三化汤(攻二九邪实中焦)胃风汤(散五七虚风面肿)秦艽升麻汤(

散五五阳明中风)地黄散(散五八阴虚中风)续命煮散(散五四补虚散风)十味锉

散(热四九血弱身痛)养正丹(热一八九痰涎上壅)养血当归地黄汤(和二四六血

少拘挛)

论正名(共二条)

属性:非风一证,实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

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而

拟名类风,又欲拟名属风。然类风、属风,仍与风字相近,恐后人不解,仍尔模糊,故单用

河间、东垣之意,竟以非风名之。庶乎使人易晓,而知其本非风证矣。

一、凡诊诸病,必先宜正名。观《内经》诸篇所言风证,各有浅深脏腑虚实寒热之不同

,前义已详,本皆历历可考也。若今人之所谓中风者,则以《内经》之厥逆,悉指为风矣,

延误至今,莫有辨者。虽丹溪云∶今世所谓风病,大率与痿证混同论治,此说固亦有之。然

何不云误以厥逆为风也。惟近代徐东皋有云∶厥类风,凡尸厥、痰厥、气厥、血厥、

酒厥等证,皆与中风相类。此言若乎近之,而殊亦未善也。使果风厥相类,则凡临是证者,

曰风可也,曰厥亦可也,疑似未决,将从风乎?将从厥乎?不知《经》所言者,风自风,厥自

厥也。风之与厥,一表证也,一里证也。岂得谓之相类耶?奈何后人不能详察经义,而悉以

厥证为风。既名为风,安得不从风治。既从风治,安得不用散风之药。以风药而散厥证,所

散者非元气乎?因致真阴愈伤,真气愈失,是速其死矣。若知为厥,则原非外感,自与风字

无涉,此名之不可不正,证之不可不辨也。但名得其正,又何至有误治之患。诸厥证义详后

厥逆本门,当与此门通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