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杂证谟虚损2(2 / 2)

景岳全书 佚名 3413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凡病虚损者,多有筋骨疼痛。若痛有至极不可忍者,乃血竭不能荣筋,此肝脏之败也,必

死。一、劳损既久,再及大便,泄泻不能禁止者,此肾脏之败也,必死。

述古(共四条)

属性:《难经》曰∶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

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

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

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

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

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

之法也。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中工之所害也。

(宾)按此上损下损之说,其义极精,然有未尽者,犹宜悉也。盖凡思虑劳倦外感等证

则伤阳,伤于阳者,病必自上而下也;**醉饱内伤等证则伤阴,伤于阴者,病必自下而上

也。如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之类,此即自上而下者也。又经曰∶

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此即自下而上者也。盖自上而下者,先伤乎气。故一损损于肺,则病在声息肤腠。二损损于心,则病在血脉颜

色。三损损于胃,则病在饮食不调。四损损于肝,则病为螈疼痛。五损损于肾,则病为骨

痿、二便不禁。此先伤于阳,而后及乎阴,阳竭于下,则孤阴无以独存,不可为也。自下而

上者,先伤乎精。故一损损于肾,则病为泉源干涸。二损损于肝,则病为血动筋枯。三损损

于脾,则病为痰涎壅盛。四损损于心,则病为神魂失守。五损损于肺,则病为喘急短气。此

先伤乎阴,而后及乎阳,阴竭于上,则孤阳无以独生,不可为也。故曰∶心肺损而神衰,肝

肾虚而形敝,脾胃损而食饮不归血气。凡明哲之士,则当察所由,而预防其渐,又何虚损之

可虑?若待源流俱竭,而后归罪于药之不效,医之不良,此其愚也亦甚矣。

《巢氏病源》曰∶夫虚劳者,五劳七伤六极是也。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

曰忧劳,五曰瘦劳。又有肺劳者,短气而面浮,鼻不闻香臭。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

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

脾劳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

,**湿生疮,小腹满急。六极

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

欲言。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

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

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肉。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吸吸然内虚,

五脏不足,发毛落,悲伤喜忘。

七伤者∶一曰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二曰大怒逆气伤肝,肝伤少气,目暗。

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

气,咳嗽,鼻鸣。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苦惊,喜忘喜怒。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发肤

枯夭。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又曰∶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痿,三曰里

急,四曰精寒,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举。

王节斋曰∶人若**过度,伤损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咯咯

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

,此名劳瘵,最为难治,轻者用药数十服,重者期以岁年。然必须病患惜命,坚心定志,绝

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此谓内外交治,庶可保全。

薛立斋曰∶劳瘵之证,大抵属足三阴亏损,虚热无火之证,故昼发夜止,夜发昼止,不

时而作。当用六味地黄丸为主,以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若脾胃先损者,当以补中益气汤为

主,以六味地黄温存肝肾,多有得生者。若误用黄柏、知母之类,则复伤脾胃,饮食日少,

诸脏愈虚,元气下陷,腹痞作泻,则不可救矣。夫衄血吐血之类,因虚火妄动,血随火而泛

行,或阳气虚,不能摄血归经而妄行,其脉弦洪,乃无根之火浮于外也。大抵此证多因火土

太旺,金水衰涸之际,不行保养,及三冬火气潜藏,不远帏幕,戕贼真元,故至春

末夏初,患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而为注夏之病。或少有老态,不耐寒暑,不胜劳役,四时

迭病,此因气血方长而劳心亏损,精血未满而早为斫丧,故其见证难以名状。若左尺脉

虚弱或细数,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或沉细而

数欲绝,是命门之相

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于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也,用十补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仍须

参前后发热、咳嗽诸证治之。

附按

属性:立斋治韩州同**过度,烦热作渴,饮水不绝,小便淋沥,大便闭结,唾痰如涌,面目

俱赤,满舌生刺,唇裂身热,或身如芒刺而无定处,两足心如烙,左三部脉洪而无伦,此肾

阴虚,阳无所附而发于外。盖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峻补其阴。遂以加减八味

丸料一斤,用肉桂一两,以水顿煎六碗,冰冷与服,半饷熟睡,至晚又温饮一碗,诸证悉退。翼日,畏寒足冷诸证仍至,是无火也,当补其阳,急与八味丸四剂,诸证俱退。

又治府庠王以道元气素弱,复以科场岁考,积劳致疾。至十二月,病大作,大热,泪出

随凝,目赤**,气息沉沉欲绝,脉洪大鼓指,按之如无,舌干如刺,此内真寒而外假热也。遂先服十全大补汤。余曰∶服此药,其脉当收敛为善。少顷,熟睡,觉而恶寒增衣,脉顿

微细如丝,此虚寒之真象也。余以人参一两,加熟附三钱,水煎顿服而安。夜间脉复脱,乃

以参二两,熟附五钱仍愈。后以大剂参、术、归身、灸甘草等药调理而愈。

又治一童子,年十四岁,发热吐血,余谓宜补中益气以滋化源,不信,乃用寒凉降火,

前证愈甚。或谓曰∶童子未室,何肾虚之有?参术补气,奚为用之?余述丹溪先生曰∶肾主闭

藏,肝主疏泄,二脏俱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为君火,为物所感,则相火翕然而起,

虽不交会,而精已暗耗矣。又褚氏《精血篇》曰∶男子精未满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脏有不

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正此谓也。遂用补中益气汤及地黄丸而痊。

虚损论列方

属性:大补元煎(新补一)五福饮(新补六)十全大补汤(补二十)左归饮(新补二)左归丸

(新补四)补中益气汤(补三十)右归饮(新补三)右归丸(新补五)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一阴煎(新补八)二阴煎(新补十)六味回阳饮(新热二)四阴煎(新补十二)五阴煎(

新补十三)六味地黄汤(补百二十)理中汤(热一)理阴煎(新热三)八味地黄汤(补一二

一)五物煎(新因三)六气煎(新因二一)加减八味丸(补一二二)温胃饮(新热五)小

营煎(新补十五)金水六君煎(新和一)镇阴煎(新热十三)保阴煎(新寒一)加减一阴煎

(新补九)一气丹(新补二二)十补丸(热一七三)八珍汤(补十九)抽薪饮(新寒三)徙

薪饮(新寒四)柴陈煎(新散九)贝母丸(新和十八)正柴胡饮(新散六)诸柴胡饮(新散

一、二、三、四、五)

论外备用方

属性:附子理中汤(热二阳虚)安肾丸(热一六七下元虚冷)小安肾丸(热一六七下元

虚冷)黑锡丹(热一八九下元阳虚)黄鳖甲煎(寒九十虚劳烦热)大菟丝子丸(固三

六)鳖甲地黄汤(寒八九虚劳烦热)地黄膏(寒九一滋阴退热)人参平肺汤(因一八七

肾虚声哑)退热汤(寒九三急劳大热)加味虎潜丸(寒一**补虚滋阴)人参五味

子汤(外一五三)劫劳散(妇一二四)三才封髓丹(寒一六六滋阴降火方)麦门冬汤(寒

四五气热血焦)大补地黄丸(寒一五九精枯血热)

凡补阵所载古方新方俱宜酌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