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
属性:《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于脾,其传为风消。二阳结谓之消。
《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本藏篇》曰∶五脏脆者,皆善病消瘅易伤。
《师传篇》曰∶中热消瘅,则便寒。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胃中热,肠中寒,
则疾饥,小腹痛胀。
《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
《玉机真藏论》曰∶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帝
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肺脉、肝脉、脾脉、肾脉微小,皆为消瘅。
《腹中论》帝曰∶夫子数言热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石药发,芳草发狂。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夫热气剽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内恐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
乙日更论。
《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
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论证(共二条)
属性: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枯涸。
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之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
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
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此三消
者,古人悉认为火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也;有虚火者,以真阴不足也。使治消证
而不辨虚实,则未有不误者矣。
一、消证有阴阳,尤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饥者曰消谷,小便淋浊如膏者曰肾
消,凡此者,多由于火,火甚则阴虚,是皆阳消之证也。至于阴消之义,则未有知之者。盖
消者,消烁也,亦消耗也,凡阴阳血气之属日见消败者,皆谓之消,故不可尽以火证为言。何以见之?如《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此正以元气之衰
,而金寒水冷,故水不化气,而气悉化水,岂非阳虚之阴证乎?又如《邪气脏腑病形篇》言
五脏之脉细小者,皆为消瘅,岂以微小之脉而为有余之阳证乎?此《内经》阴消之义固已显
然言之,而但人所未察耳。故凡治三消证者,必当察其脉气、病气、形气,但见本元亏竭及
假火等证,必当速救根本,以资化源。若但知为火而专务清理,未有不阴阳俱败者矣。
论治(共五条)
属性: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者,但去其火则**自生,
而消渴自止。若由真
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
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见消败,益以困矣。
一、上消善渴,中消善饥。虽曰上消属肺,中消属胃,然总之火在中上二焦者,亦无非
胃火上炎而然,但当微为分别以治之。若二焦果由实火,则皆宜白虎汤主之。若渴多饥少,
病多在肺者,宜人参白虎汤主之。若水亏于下,火炎于上,有不得不清者,宜玉女煎,或加
减一阴煎之类主之。一云上焦渴是心火刑金所致,宜降火清金,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
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上升,而渴自止,此说亦可酌用。
一、中消火证,以善饥而瘦,古法直以调胃承气汤及三黄丸之类主之。然既以善饥,其
无停积可知,既无停积,则止宜清火,岂堪攻击,非有干结不通等证而用此二剂,恐非所宜。若其果属胃火,别无虚证,则三补丸、玉泉散、白虎汤及抽薪饮之类,皆可择而用也。
一、下消证,小便淋浊,如膏如油,或加烦躁耳焦,此肾水亏竭之证,古法用六味地黄
丸之类主之,固其宜矣。然
以余观之,则亦当辨其寒热滑涩,分而治之,庶乎尽善。若淋浊
如膏,兼热病而有火者,宜补而兼清,以加减一阴煎,或补阴丸、大补阴丸,或六味地黄丸
加黄柏、知母之类主之。若下消而兼涩者,宜补宜利,以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若下焦淋浊
而全无火者,乃气不摄精而然,但宜壮水养气,以左归饮、大补元煎之类主之。若火衰不能
化气,气虚不能化液者,犹当以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若下焦无火而兼滑
者,当以固肾补阴为主,宜秘元煎、固阴煎及苓术菟丝丸之类主之。
一、三消证,古人以上焦属肺,中焦属胃,下焦属肾,而多从火治,是固然矣,然以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