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
属性:《至真要大论》曰∶诸气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逆冲上,皆属
于火。
《脉解篇》曰∶阳明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息贲者,不治。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
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大奇论》曰∶肺之雍,喘而两满。
《太阴阳明论》曰∶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
上为喘呼。
《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淫气
喘息,痹聚在肺。肠痹者,数饮而不得出,中气喘争。
《阳明脉解篇》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脉要精微论》曰∶肝脉,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而流也。肾者水
脏,主**,主卧与喘也。
《示从容论》曰∶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玉机真藏论》曰∶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举痛论》曰∶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
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刺禁论》曰∶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五邪篇》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咳动肩背。
《缪刺论》曰∶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胸中热。
《经脉别论》曰∶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
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
着而为病也。太阳**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
《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也,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肾足少阴也,是动则病饥
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
《藏气法时论》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调经论》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水热穴论》曰∶故水病下为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
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
《热病篇》曰∶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喘甚者死。
论证
属性: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
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此二证相反,不可混也。然则何以辨之?盖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
;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
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
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此其一为真
喘,一为似喘,真喘者其责在肺,似喘者其责在肾。何也?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
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邪气犯之,则上焦气壅而为喘,气之壅滞者,宜清宜破也。肾主精髓而
在下焦,若真阴亏损,精不化气,则下不上交而为促,促者断之基也,气既短促,而再加消
散,如压卵矣。且气盛有邪之脉,必滑数有力,而气虚无邪之脉,必微弱无神,此脉候之
有不同也。其有外见浮洪,或芤大至极,而稍按即无者,此正无根之脉也。或往来弦甚而极
大极数,全无和缓者,此正胃气之败也,俱为大虚之候。但脉之微弱者,其真虚易知,而脉
之浮空弦搏者,其假实难辨,然而轻重之分,亦惟于此而可察矣。盖其微弱者,犹顺而易医
,浮空者,最险而多变,若弦强之甚,则为真藏,真藏已见,不可为也。
虚喘证治(共七条)
属性:凡虚喘之证,无非由气虚耳。气虚之喘,十居七八,但察其外无风邪,内无实热而喘者
,即皆虚喘之证。若脾肺气虚者,不过在中上二焦,化源未亏,其病犹浅。若肝肾气虚,则
病出下焦而本末俱病,其病则深,此当速救其根以接助真气,庶可回生也。其有病久
而加以
喘者,或久服消痰散气等剂而反加喘者,或上为喘咳而下为泄泻者,或妇人产后亡血过多,
则营气暴竭,孤阳无根据而为喘者,此名孤阳绝阴,剥极之候,已为难治,更毋蹈剥庐之戒也。
一、虚喘证,其人别无风寒咳嗽等疾,而忽见气短似喘,或但经微劳,或饥时即见喘促
,或于精泄之后,或于大汗之后,或于大小便之后,或大病之后,或妇人月期之后而喘促愈
甚,或气道噎塞,上下若不相续,势剧垂危者,但察其表里无邪,脉息微弱无力,而诸病若
此,悉宜以贞元饮主之,加减如本方,其效如神。此外如小营煎、大营煎、大补元煎之类,
俱可择用。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即此之类。若大便溏泄兼下寒者,宜右归饮、右
归丸、圣术煎之类主之。
一、脾肺气虚,上焦微热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脉散主之。或但以气虚而无热者,惟独参
汤为宜。若火烁肺金,上焦热甚,烦渴多汗,气虚作喘者,宜人参白虎汤主之。若火在阴分
,宜玉女煎主之,然惟夏月或有此证。若阴虚,自小腹火气上冲而喘者,宜补阴降火,以六
味地黄汤加黄柏、知母之类主之。
一、水病为喘者,以肾邪干肺也。然水不能化而子病及母,使非精气之败,何以至此,
此其虚者十九,而间乎虚中挟实,则或有之耳。故凡治水喘者,不宜妄用攻击之药,当求肿
胀门诸法治之,肿退而喘自定矣。古法治心下有水气上乘于肺,喘而不得卧者,以《直指》
神秘汤主之。但此汤性用多主气分,若水因气滞者用之则可,若水因气虚者,必当以加减金
匮肾气汤之类主之。